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电子垃圾,沉睡的宝矿

受电子产品应用范围扩大、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电子垃圾产生量一直增长。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大学和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显示,2019年全球产生5360万吨电子垃圾,比2016年增加890万吨,四年增长19.9%;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在未来十年内仍将持续,2030年全球电子垃圾将达7400万吨。

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器或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手机、计算机等通讯电子产品的淘汰品。我国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仅2019年各类电子垃圾的产生量就约达1010万吨,占世界电子垃圾产生量的18.8%。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多氯联苯、铅、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回收利用过程中,若处理不当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有资料显示,在缺乏环保设施、人员防护装备及污染控制设施的条件下,野蛮处理电子垃圾会显著增加工作人员的镉、铅等重金属暴露水平,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受损,出现行为障碍,甚至智力低下。此外,若将电子垃圾废料和残渣随意倾倒,其中的金属会造成农田、河流甚至农作物的污染。

反过来看,电子垃圾中也蕴含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中的金属品位(衡量矿石质量好坏的最主要指标)甚至远高于原生矿石,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比如,1吨废弃计算机可回收300克黄金,相比之下,1吨天然金矿平均只能提炼出5克左右黄金,其品位仅是废弃电子产品资源的1/80~1/60。另外,一部智能手机的重量约110~140克,其中近一半的重量来自金属,包含约60种不同元素,比如铜、铁、铝,和贵金属金、银、钯、铂等。可以说,废旧智能手机就是一种迷你的二手原材料矿场。若将这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电子垃圾资源再利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电子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方面起步较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电子垃圾资源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日本已建成380座指定回收点以及48座回收处理设施,形成从回收、运输到处理的完整产业链。处理企业需根据国家法定的回收利用率回收电子垃圾,其中空调、平板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法定回收利用率指标依次是80%、74%、70%和82%。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表示,通过标准回收流程,可相对容易地回收铜、银或铂等金属元素,回收率高达98%;而铅、铟或镍等其他金属材料可在技术先进的工厂加以回收。总之,智能手机中多达85%的金属可被回收利用。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管理起步较晚。自2009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及配套基金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规范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管理体系,催生了109家正规处理企业,小作坊等野蛮处理行为减少,电子垃圾规范处理能力达到1.6亿台,行业规模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2021年,我国电子垃圾正规处理总量达到8785.2万台,共计回收铁及其合金52.5万吨、铜及其合金2.2万吨、铝及其合金1.7万吨、塑料49.1万吨,估算可获得约30亿元的收益。我国用10年时间实现了国外三十多年对电子垃圾的管理成效。尽管如此,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产业仍尚未成熟,在回收环节存在回收总量低、回收渠道不完善、公众回收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处理企业“无米下锅”、处理产能大量闲置的现象。对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登记回收制度,打通社区回收渠道。居民家庭淘汰的热水器、空调、电视等废旧家电,因缺乏专门清理渠道常被随意堆砌在社区公共用地,不但破坏小区环境的整体美观,也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建议政府协同社区物业,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机制,针对小型废旧家电增设电子垃圾回收箱,针对大件电子垃圾实行登记预约回收制度,整合市政清扫、回收企业、运输企业等多方力量,做好电子垃圾尤其是大件废旧家电的收集、清理和运输工作,打通社区电子垃圾回收渠道。

强化公众宣传,提高居民回收意识。经调研了解到,大部分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家电仍在居民家中“超期服役”,这些“高龄”家电不但工作效率低、用电量高,甚至因内部元件的老化及线路损坏,增加了触电、自燃等安全风险。另外,废弃手机由于体积小、存储方便的特性,往往被放置在家中某一角落,但手机长期在阴暗潮湿或暴晒的环境下,存在电池漏液等安全隐患。鼓励居民及时淘汰过期电子产品,把电子垃圾从居民家中“请出来”,唤醒电子垃圾这座“沉睡的矿山”,畅通回收渠道,从源头解决处理企业“吃不饱”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