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防尿失禁,抓住两个关键期

主讲人:航空总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  余立群  □副主任医师  闵  敏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现象,常见的有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指腹部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时尿液就会漏出的一种症状,是女性尿失禁最常见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压力不是指心理或情绪压力,而是指生理或身体压力。急迫性尿失禁就是有强烈的尿意时还没到厕所尿液就漏了出来,往往自我无法控制尿液。混合性尿失禁:前两者症状兼有之。

各个年龄段都有尿失禁人群,女性因为受生育影响,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中老年女性更突出。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在50%左右。

生完孩子容易得尿失禁有两方面原因:

1.盆底肌受损。盆底肌像弹簧床一样承托膀胱、子宫等脏器,具有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机能。但女性怀孕时,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盆底组织会变得松弛,分娩后部分韧带松裂。导致盆底肌弹性变差,严重者引起器官脱垂、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次分娩、分娩巨大儿、急产、产钳助产或第二产程延长等都是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当患者咳嗽、打喷嚏、大笑增加腹压时,可能出现漏尿现象。

很多人认为,只有阴道分娩才会直接损伤盆底肌。其实,剖宫产也难以避免妊娠过程对盆底肌的损伤。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子宫重量日渐增加,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都指向盆底肌肉,导致盆底肌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因此,即使剖宫产,也可能发生产后尿失禁。顺转剖的人,同样也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产后短时间内阴道、子宫脱垂现象较明显,在产后一年内,比剖宫产者更易出现尿失禁、尿频等症状。但一年后,这种差别就会消失。约60%以上女性在产后盆底肌肉神经功能可自然恢复,但也有30%~40%的人产后发生尿失禁、阴道子宫脱垂。

2.不重视产后盆底肌评估。 许多产妇在产后42天返院复查时,虽没有出现尿失禁,但评估结果提示,已有轻度的阴道子宫脱垂,这是尿失禁的高危因素。若没有及时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或治疗,尿失禁风险就会增加。而产后一年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期。但在我国,仍有很多产妇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致后来出现尿失禁问题。

在欧美等国家,已经普及了对产后42天的女性进行盆底肌评估,以及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促进受损的盆底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使阴道更好恢复到紧缩状态,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还能改善产后性生活质量。

中年以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及黏膜下血管萎缩,尿道黏膜的闭合作用丧失,尿道和膀胱周围的支持韧带及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的张力减弱等,都使膀胱内压力超过后尿道压力,导致尿液不能被控制而外流,从而造成尿失禁。

此外,有些女性在接受盆腔及阴道手术后,引起盆腔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尿道控尿能力的减弱;慢性咳嗽、过度肥胖或长期便秘,都会使腹压增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压力过大,控尿能力受损。

因此,女性一生中,尤其要重视妊娠分娩和绝经这两个时期的尿失禁防治。妊娠期及分娩后要尽量避免咳嗽、便秘等使腹压增加的疾病,产后及时做盆底检查,尤其是孕期或产后发生尿失禁者,建议及早进行盆底肌的康复治疗。绝经期应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疾病和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平时不要憋尿、注意控制体重、饮食要清淡,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防止便秘。发生尿失禁应积极就医,并进行必要的盆底锻炼,比如凯格尔训练,以提高疗效。

女性尿失禁应早筛早治,否则,绝经后,由于体内缺乏雌激素的支持,导致尿道黏膜变薄,使通过尿道阻力减小,尿失禁更严重。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3个月的物理治疗,再结合具体情况看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如果已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严重松弛等症状,单纯做“缩肛运动”已经很难达到康复目的,还需要配合电刺激进行治疗。

总之,尿失禁虽然是一种疾病,但有很多办法可以预防和治疗,包括盆底生物肌电刺激、多媒体生物反馈训练等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经阴道微创手术等。因此,一旦出现漏尿症状应及时就医,让医生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大多数人群不需要手术就可以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