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正骨科副主任医师 句朝晖
英国神经病学专家奥利弗·萨克斯在他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书中讲述了一个盲人复明的真实故事。盲人复明,我们本以为这将是幸福的开始,然而结局却是悲惨的。
维吉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农场,自幼因病双目失明。他会阅读盲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按摩师,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后来,他结识了视力正常的女友艾米。艾米在一次做眼科检查时带着维吉同往,医生也顺便检查了维吉的眼睛,发现他只是白内障,视网膜正常,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在艾米的怂恿下,维吉接受了手术。
手术很成功。人们都等待着维吉揭开纱布重见光明的那一刻。然而,当维吉睁开眼睛后,感到光线刺目,只能感觉一些色块在晃动,看不清人的面孔,分辨不出空间的远近和物体的形状。
在艾米的帮助下,维吉不断学习通过视觉来重新认识世界。但是,把40年失明生活获得的一切感知经验完全抛弃,再建立全新的认知方式,这是非常痛苦的,如同重生一般。维吉虽经艰苦的努力,但始终未能获得真正的视觉。他分辨不出人脸,看不清形状,只能看见颜色。如果不在触摸的辅助下,他对周围事物就无法形成视觉认知。在痛苦的挣扎中,维吉患上了贪食症,体重骤增,身体健康严重恶化。最终,维吉在精神上彻底放弃了视觉,再次永久地失明。
一双正常眼睛获得的视觉信息,如果没有大脑有效地构建、排序和解读,就不能形成视觉。视觉需要从出生开始不断学习,经验逐渐积累,大脑视觉中枢才能建立起庞大繁复的空间、形状、色彩、运动等解读模式。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大脑就很难再重新构建真正的视觉。维吉的大脑没有装视觉处理程序,无法解读视觉信息,即使能“看到”,却看不见。中国古人所谓“心明眼亮”,说的正是只有大脑能解读,眼才能看见。如果没有预装的信息处理系统,收到的就都是乱码。
国内学者施展在他的《中国史纲》前言里,也引用了维吉重见光明却视而不见的故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追求成功成了每个人奋斗的目标。有人认为,文学、历史、哲学这些学问既不能创造经济价值,也无助于成就事业。然而,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从哪儿来、将要向哪儿去,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必须拥有更多的视角、更广的视野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应变自如。
我还想到,我们自小的教育过度单一化,应试教育又进一步凝固了思维方式。追求统一答案、统一模式使我们丧失多视角、多维度的开放创造性思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某个时期、某个环境下可能有用,一旦环境改变,变得复杂多变,这种思维模式就会成为障碍,让你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看不见真相。如果不在早期培养多视角的思维方式,就可能丧失“观”或“见”的能力。“观”可以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见”可以是创见、先见、独见。你没有更广更高更远的“观”和“见”的能力,固守着偏见、陋见、妄见,那么世界上很多奇妙的、丰富的、深邃的东西,你也就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