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重用黄芪治脉管病

受访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医师 赵钢

本报特约记者 郑文韬 张美君

“脱疽”这一中医病名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它所涵盖的多种疾病却给很多患者带去了痛苦。西医中的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及急性动脉栓塞等脉管疾病均属于中医“脱疽病”的范畴之中,指的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类疾病。

治疗“脱疽”病,临床经验丰富的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医师赵钢教授表示,“脱疽”根本病因是脉道不畅,即筋脉失养、壅遏(yōng è)化热、热盛肉腐,以及寒湿凝滞(血脉壅塞)所致,多与平时嗜食肥甘厚味、抽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有些患者是因为居住地寒冷潮湿引起。这些做法和客观因素会阻遏人体气机,使气血难达四肢末端,发为“脱疽”。

中医对于“脱疽”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灵枢》中记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内,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气血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脱疽’病在国内外均是公认的疑难杂症”。赵钢说,西医治疗中,介入疗法短期内疗效显著,但手术费用高,适应范围相对局限。从远期疗效看,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赵钢从“虚、瘀”出发治疗“脱疽”,与此同时,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他认为,脱疽之发病,瘀毒和虚损是关键病理因素。虚损始于禀赋不足(先天体质差)、饮食不节、七情损伤,以致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久之筋脉失养。脾主运化、主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异常,导致精微物质积聚于经络,日积月累,造成经络闭塞,且气虚则血流滞涩,血流不利,瘀血阻络,发为血瘀。日久化火,血瘀热壅,血败肉腐,发为“脱疽”,日久则危及生命。

用药方面,赵钢选用《外科正治全生集》中的经典方“阳和汤”,以及《医宗金鉴》中的“桃红四物汤”等。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个人体质差异,赵钢临证善用“黄芪、牛膝”,且“重用黄芪”,以补气健脾、养血生津、敛疮生肌、脱毒排脓、行滞通痹,牛膝引药下行,又用“水蛭、地龙”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辛润、辛凉通络,取其走窜力强而活血通痹,临床屡屡收效。

在赵钢看来,“脱疽”病除了规范治疗,患者日常还可运用食疗、中医特色疗法进行保健,达到既病防变、改善症状、缓解疼痛等功效。

三种证型辨证食疗。“脱疽”病患者饮食宜清淡、营养、易消化,忌食黏腻、煎炸、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发物”。寒凝血瘀型“脱疽”病患者,饮食调理宜多吃生姜、羊肉汤、鸭、山楂、桂枝、桂圆肉,忌生冷;脉络瘀热热毒型患者,以清热利湿之品为主,宜进食清凉、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粥、赤小豆粥、莲子、豆腐、菠菜、西瓜、生梨等清热生津之品,可饮药粥如赤小豆粥、荷叶粥、丹参芹菜粥等,也可尝试凉拌马齿苋、荷叶莲藕炒豆芽;气血两虚型患者饮食调理宜食营养丰富,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花、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善用6个穴位。“脱疽”病患者,穴位按摩以足三里、三阴交为主。下肢疼痛显著者,建议睡前重点按摩风池、涌泉、太溪穴,以疏通经脉、滋肾安神。坚持经常按摩足部,按摩方向由趾端向上,并注意重点按压涌泉、太溪等反射区。操作前应修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用力要适度。

常用艾灸通经络。艾灸以温促通,通脏腑气滞血瘀,以温达补,调补气血亏虚,使下肢气血通畅,温煦脏腑及四肢末端,改善“脱疽”病患者发凉、缺血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以达到“通经络、调气血”,促使脉道通利的作用。古有“灸必加关元”之说。除了关元穴,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温补脾胃,促进脾胃化水谷为血液,使脉道有血而行,从而增加下肢血运;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点,通任脉。艾灸三阴交不仅可以补肝肾、健脾胃,还能调节阴经气血。操作时使用艾灸条,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各20分钟,每天2次。

中药熏洗温脉散寒。用正规医院中医师开具的中药煎汤熏洗患肢可达到温经通脉、散寒的功效。熏洗时,注意避免损害患肢皮肤。具体操作方法:将中药布包煎水,先熏小腿部,待温度适宜(40℃左右)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泡洗30分钟,每天2次。

患肢运动疗法。患者仰卧床上,患肢先从水平位抬高45°以上,停留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后,让足部内旋10圈、外旋10圈,屈曲伸直10次。如此反复约数分钟,也可以根据病情设定时间,每天做3次为佳。通过下肢功能锻炼,可以活血通络起到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