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唤醒变淡的家族亲情

·构筑以家庭、家族为纽带的亲情关系有利于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有利于建立起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教授  陈祉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友华

本报记者 高阳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和自家亲戚间的感情越来越淡,相互间的走动也越来越少,一种近似于“断亲”的状态蔓延开来。亲戚之间感情变淡在老一代人眼里,或许还有几分无奈和惋惜,可对“90后”“00后”来说,似乎并不在意。不少专家认为,“断亲”或许将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值得高度关注,因为它将长期影响每个家庭的生活,甚至是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

近三成人与亲戚“基本不联系”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谊,亲戚关系和睦也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少人连亲戚都认不全,很少或者不愿参加家庭聚会,正与亲戚们渐行渐远。

王齐(化名)是个“北漂”青年,老家在陕西某小镇。29岁的他在亲戚眼里是个“异类”,家庭聚会时只顾玩手机,见着长辈也不爱打招呼,家人们聊天时总爱答不理……王齐说:“这些亲戚平时基本不联系,每次我都是被迫跟着父母参加家庭聚会,这几年因为疫情回不了老家,竟还有些解脱。”

正在读硕士的夏雨(化名)今年23岁,在她看来,宿舍同学都比她的表姐表妹更像亲人。夏雨说:“我自小在北京长大,爸妈是从沈阳迁居到北京的,他们那代人挺在乎亲戚关系的,即使离家千里,也经常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但对我来说,这些亲戚都很生疏,即使有些年龄相仿的同辈,也没啥共同语言。更令人反感的是,亲戚们聚在一起,都在聊谁家买了房、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孩子考了好学校,话语间其实是在互相攀比。”

年近四十的林先生则表示:“毕竟是一家人,以后亲戚间有需要帮忙的,我还是应该尽力帮。”他的父辈那一代,曾因为家中老人的赡养问题,闹得四分五裂、不再来往。但他不想就这么与亲戚断了关系,毕竟是叔叔、姑姑们看着他长大的,所以逢年过节还是走动一下,但平时基本没有联系。

为了了解人们与亲戚的联系情况,《生命时报》近期进行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60份有效问卷中,受访者们普遍认为亲戚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减少,29%的人基本不与亲戚联系,52%的人偶尔联系,只有不到16%的人经常联系亲戚;50%的人只是通过发微信、打电话联系,或逢年过节时走亲戚,常跟亲戚见面的人,占比不足8%。根据调查,亲戚间联系少的主要原因是“身处异地,聚少离多”,也有人认为与交往惰性、感情淡了、关系生疏、家庭矛盾等原因有关。针对亲戚关系疏远的态度,60%的人表示“社会家庭结构变化,属于正常现象”,47%的人认为“互不麻烦,落个清静”,只有近三成的人表示,“断亲”不利于家庭文化传承和情感维护。

三方面因素淡化了亲戚联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教授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这种与土地“绑定”的关系,形成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亲属相邻而居,再加上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宗亲互助成为必然,亲属互动也较频繁。进入工业社会,伴随人口流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亲戚间的利益往来与互助随之减少,联系也就没过往那么紧密了。

从我国国情具体来看,让“断亲”发生的背后,既有社会变迁因素,也有个人的复杂情感因素。

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教授陈祉妍说,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远离乡土,与亲戚的空间联系淡化,也让宗亲组织形态趋于松散。陈友华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绝大部分需求,交通、通讯都十分便捷,让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选择余地增大,心理上也不会觉得遥远。再加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使个人生活保障的独立性增强,对亲属的依赖性下降。

家庭小型化,亲密关系变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跌破“三口之家”。如今很多“90后”“0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接触过那么多亲戚,这让很多年轻人与亲戚的关系变得疏远淡薄。陈祉妍说,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共同的生活环境、交流习惯,是无数生活和情感细节的建构。老年人之所以常常“思亲如故”,是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和价值观,而年轻人做不到像祖辈的亲戚关系那样。如今,人们在同一生活场景中的互动在缩减,即便关系亲近的亲戚,如果不常走动,也会疏远。

价值观多元,“远亲”不如“近邻”。在本报的问卷调查中,有明显的两极化观点。有位62岁的受访者说:“年轻人太冷漠了,总是以忙为借口,不愿意联系亲戚、回老家探亲。”一位年轻受访者则表示:“亲戚关系就像一种‘人情惩罚’,亲戚有求于你,帮了是应尽本分,不帮反倒落个埋怨,我不想被这种亲情绑架,宁愿用金钱换服务,也绝不求亲戚。”民间有言“不出五服都是亲”。换言之,五代人之内,谁家出现了大到红白喜事,小到日常生活,都要想办法帮忙,讲究的是一脉相承的家族情感。陈祉妍说,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经营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增强,无效社交大大减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段关系的维系需要持久的吸引力和兴趣,若这段关系不仅缺乏共通的吸引力,又存在地理、心理上的距离,就很难深入发展和维系下去。所以,在年轻一代的观念中,“断”是断那些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亲”则是亲近自己愿意接触的亲戚、邻里、朋友等。

从多元化亲戚关系中寻求平衡点

两位专家表示,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现代文化迭代新生的过程。 “断亲”虽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但亲戚间关系变淡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社会发展和家庭关系的隐忧。

陈友华认为,“断亲”给亲缘关系、人际关系、婚恋观念等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宗亲互动与互助会大大减少,家庭与家族的影响力与功能大大减弱,人们转而更多依赖于制度与市场来解决各种问题。从个体需求和发展来看,构筑以家庭、家族为纽带的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在温暖的家庭中成长,更利于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正所谓“有家才有国”,具备了良好的家庭观,才更利于建立起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

陈祉妍表示,亲戚长辈的奋斗经历、价值观念对子孙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参考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家风”传承。而今这种“家庭口述史”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遗憾,家庭的精神文化传承在无形中流逝。另外,孝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无论实践经验,还是科学研究,都表明谨守孝道能带来诸多好处,既能提升个人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也能促进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谐。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因与家人长期异地而居、工作忙碌,无法经常回家陪伴父母,亲情也变得淡薄,孝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现在人们时常慨叹“年味儿”越来越淡、“过节没啥意思”也与断亲有关,是因为仪式感的欠缺。仪式是需要传承的,没有日积月累无法形成,而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比如,过年时,北方家庭要吃饺子、南方家庭要吃鱼,家人还会聚在一起娱乐,这些在特定时间才会做的事情,都蕴含着一个家庭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最终形成一种认同。而“断亲”让这些仪式感慢慢消失,导致家族交往意识也在丧失。

专家们表示,从社会发展来看,亲戚关系变淡不是人为努力能彻底扭转的,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应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找到平衡点,积极维系健康、温情的亲戚关系。

走入婚姻,唤醒亲情。陈祉妍表示,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断亲”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亲缘关系始于家庭,其实很多“90后”“00后”青年群体在走入婚姻并成为父母之后,他们对于亲缘关系就会更加关注,这种现象也叫“亲缘唤醒”。诚如大家皆有的共识: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之不易,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对亲缘关系的认知中,即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关系与地缘、利益关系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构建新型“亲戚关系”。陈祉妍说,即使亲缘关系已不如传统那般,人的社交需求仍要求亲缘关系网的存在。如今,年轻一代的交往更加理性化,交往范围也更大,以事业、兴趣、利益、价值观等为载体或内在勾连的“关系共同体”越来越多,例如,邻里关系、兴趣小组、粉丝群体等。因此,在多元化的生活场景中,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老一辈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发展多种多样健康的亲密关系,不必拘泥于血缘上的“亲”。

提倡开放的亲情氛围。陈祉妍表示,亲戚交往不该是一种负担和形式。维系亲情,需要创造合适的机会来多联系、多交流。老一辈人要给年轻人一些空间,不要总用过去的思维跟年轻人交流,平时组织家庭活动时,除了聚餐,也可以选择一起旅游、过节等形式,传承家族仪式感,多制造亲人之间的美好回忆。年轻人要试着融入大家族,多与亲戚做一些经验性交流,比如哪家酒店适合办婚礼、孩子考学问题、请教职业发展、汲取人生经验等。如果亲戚关系实在不好、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的,也没必要貌合神离,渐渐地,人们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