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不戴N95不能坐公交”,专家:大连防疫政策有些过度了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严立新 张冕

8月27日至28日,辽宁省大连市在重点区域全员核酸筛查中发现多例核酸检测结果异常人员。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8月28日晚,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发布了第23号令,其中第三点“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中的若干规定,比如市内片区公共交通运行车次减至日常的10%,其他区域减至50%;所有司乘人员、乘客均需规范佩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大连市民了解当前生活情况。

“第23号令”:司乘人员、乘客均需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

“大连防疫第23号令”要求,暂定从8月29日零时起至8月31日24时止,对全市公共交通进行适当管控。具体为:

市内片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区)区域内公交、地铁(轻轨)运行车次减至日常的10%,其他区域减至50%;跨片区的公交、地铁(轻轨)早晚高峰(6时至8时30分、16时30分至19时)正常运营,其他时间暂停运营(具体方案另行对外发布)。全市长途客车、旅游包车(不含返回外市地的旅游包车)暂停运营。全市出租车、网约车正常运营。所有司乘人员、乘客均需规范佩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对未遵守防疫要求造成疫情传播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倡导有条件的市民尽量居家办公,减少人员流动;对有职工通勤需求的企业,需报请所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后,由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通勤车集中进行点对点接送,同时落实车辆全程通风、降低人员密度和规范佩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的防控措施。

市民:半小时才来一趟公交,非常挤

此条令一出,对大连市民的生活产生不小影响。

大连市民王先生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个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们昨晚九十点钟才收到消息,今早就开始实施了,让很多市民都来不及应对。因为大部分公共交通停运,但又不停工,对上班族的影响很大。半小时才来一趟公交,大家为了赶时间,只能使劲往车上挤,一些乘客还因此打了起来,有的公交甚至因为太挤,车窗都挤碎了。因为要戴N95口罩才能上车,大连现在N95口罩成了抢手货,得找人、托关系才能买到。”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王先生本以为开车出行会更方便,于是便开车从沙河口区到开发区办事,结果走到一半,发现快速公路上设置了隔离带,4条车道只剩下1条车道能走,而该车道还专门设有工作人员查验司机、同车人员行程码和48小时核酸证明,如果没有将无法通过,导致路上大面积拥堵。

对于大连此次防疫举措,王先生认为:“政府希望防范病毒交叉感染是没问题的,但可以采取更合理的方式,比如企事业单位弹性办公,或增开公交线路,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分散人流。”

另一位大连市民吴女士则表示,自疫情以来,其单位一直采取弹性办公制度,因此本次公交“限行”对她的影响不大。“我们小区的防疫形势比较复杂,在楼栋群、社区群、拼菜群里都有人讨论这个事。虽然一开始有些抱怨,但大家对政府的防疫措施都表示理解,肯定是为了减少大家出行。在现在的疫情形势下,大家应该减少抱怨、积极配合。”

经历过疫情的几次反复后,吴女士认为:“基本上每家都会囤点儿吃的,所以目前的管控措施不太影响基本生活。到饭点了,我看邻居们都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呢。”吴女士介绍,大连每次出现疫情,政府都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快速将传播风险控制住,“我们都以此为傲”。

专家:“有些过度了,应考虑优化”

对于大连此次采取的防疫措施,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这些措施对于防疫肯定是有帮助,但有些过度了。”减少公交班次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限制大家出行,但实际上通知下得太突然,很多人来不及向单位请假,或单位来不及安排,该上班的人还是要去上班,但出行工具变少了,必然会造成拥挤,反而增加同车人的感染风险。另外,“必须戴N95口罩才能上车”这一要求,会增加居民的出行成本。而且,虽然N95口罩的防护效果更好,但突然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尤其对个人来说很难落实。再加上戴N95口罩的舒适度不高,大多数人其实很难长时间佩戴。

该医生认为:“大连市启用这些防疫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妨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经验,应考虑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优化。”比如,通过企事业单位宣传“减少到岗率”“提倡居家办公”,以做到减少出行;要求公共交通的工作人员而不是乘客佩戴N95口罩,减少乘客之间的矛盾;为降低公共交通出行的感染风险,可适当增加车次、限制客载率等。▲

责编:邓玉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