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当代老人慢病更多

老年人慢性病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我国卫生健康委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大致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也显示,我国75%的老年人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16%的老年人存在失能或部分失能症状,4.8%的老人处于完全失能状态。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  高芳堃

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耿亚辉

本期编辑:高嘉悦

关节炎和高血压最高发

目前一名老人患有多种慢病的情况比较普遍,多重慢病是指同时患有两种或更多种慢性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联合开展了上述研究,他们检索了“健康和退休研究”中超过2.6万名50岁以上美国中老年人连续2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9种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即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关节炎、肺病、癌症(不包括皮肤癌)、抑郁、认知障碍,来衡量不同辈老年人患多重慢病的差异。

结果显示,刚进入老年阶段的一代人报告患有更多慢性病,且比上一辈更早进展为多种慢病共患。将1948~1965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与1931~1941年出生的老年人比较后发现,在同样年龄,前者比后者患慢性病的种类更多,发病时间更早,由此导致新一代老年人面临更大的健康威胁和更高的死亡风险。

其中,关节炎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高发慢性病种。另有证据表明,抑郁和糖尿病是导致多重慢病代际差异的重要原因。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系副教授史蒂文·哈斯进一步解释说:“该结果表明,美国近几代人的健康状况比上一辈更差,这与最近的其他研究结果也是吻合的。

在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我们就看到美国中年人的预期寿命在下降,扭转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增长趋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4月初的报道称,美国2021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下降到76.6岁。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尼古拉斯·毕晓普认为,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使过去一些可能致命的疾病转变为能与人长期共存的慢性病。

此外,新一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较以前更不健康,面临的健康风险也更多,比如肥胖超重等,这都会增加患慢性病的几率。

不同代人的疾病谱改变

高芳堃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我国关于老年人患病代际差异的大数据研究,但从整体状况来看,我国居民的疾病谱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转变为现在的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免疫规划工作成功实施,使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白质炎、疟疾、结核病等)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卫生条件改善,传染性疾病减少

老一辈人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卫生环境难以保障,可引发多种传染病。

仅以心脏病为例,过去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主动脉瓣及心脏瓣膜。而寒冷潮湿的环境、拥挤的住所,以及营养低下和医疗条件差,正是这种链球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促发因素。

人们的生活条件获得改善后,如今风湿性心脏病的患病率已明显下降,冠心病等开始成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脏病。

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明显增多

人类已知上万种疾病,目前以慢性病为主,其病因大多与生活方式相关。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慢性病发生。

比如,过去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就是典型的由生活水平提高引起高发的慢性病之一。

高芳堃说,她们在北京郊区农村做的调查发现,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当地糖尿病发病率已与城市基本持平。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如美国新研究所揭示的,糖尿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受社会环境影响,心理疾病增加

不同代人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即便是“老老人”与“新老人”之间也有差别。耿亚辉说,上一辈老人还处在相对传统的社会氛围中,儿孙多且生活环境简单,家庭压力来源单一,失落感相对较低;“新老人”的社会角色更多,压力来源复杂,再加上儿女更忙碌,儿孙绕膝少了,更容易产生失落感。

同时,这一辈老人的社交环境发生变化,一些人随子女搬迁到陌生的城市或社区,少了居住在大杂院或单位家属院的熟稔,社交频率随之降低。上述因素叠加,导致“新老人”的抑郁问题比上一辈更严重、更多发。

高芳堃说,从疾病谱变化来推断,我国老年人可能也存在患慢性病越来越多的代际差异。不过,尼古拉斯·毕晓普认为,医学进步提高了疾病检测水平,可及时识别出过去无法诊断的慢性病,这或许也是新一代老年人会报告更多慢性病的原因之一。

防病要有点“超前”意识

慢性病多发既会造成个人困扰,也属于社会问题。慢性病患病年龄的提前和所患慢性病的增多,必定导致个人健康面临巨大威胁,即便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患者仍需长期服药控制,并承担由此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和经济损失。

《柳叶刀》发布的《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特刊中提到,全球慢性病危机加剧,虽然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却不理想。

以2018年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为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7.0岁增长到77.6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却从68.7岁降低到68.4岁。耿亚辉认为,如不尽早做出积极改变,日后老年人慢性病高发的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老人掌握与病共存的基本技能

慢性病起病隐匿且病程长,一旦发病往往迁延不愈。耿亚辉说,面对慢性病必须做好与病共存的准备,关键是医防结合。

“医”指遵医嘱服药或采取其他治疗。

“防”指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即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病情进展,比如,肥胖就减肥,戒烟限酒,饮食不健康就调整,运动少就制订可行的锻炼计划并行动起来……

这一代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比上一辈更高,可通过更多途径获取科普常识,指导个人健康生活。但应提高警惕的是,网络上的科普信息鱼龙混杂,不可偏信盲信,一定要选择权威信源。

中青年做好“超前”预防

高芳堃说,美国专家针对疾病代际差异的研究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如今处于中青年阶段的一代人进入晚年后,还可能受到其他疾病的困扰。

比如,电子产品的普及已造就出一大批“低头族”,他们年纪轻轻就患上各种颈椎病,一旦年纪大了,症状很可能加重,不仅出现颈部疼痛等问题,还可能引发上肢麻木无力等肢体不适,或造成脑血管健康受损等。

因此,中青年人必须从现在做起,在改掉不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同时,将脊椎病变等骨病的预防提上日程,包括注意日常使用电子产品的姿势、时长;合理补充钙、维生素D、晒太阳,以防过早骨质疏松;控制运动强度、做好关节保暖,预防关节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