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热夜”让人睡不好觉,所致疾病负担将增加6倍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郭兮恒

本报记者  张健

中国气象局近日宣布,今年高温天气强度,已经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多地最高气温创下历史极值。极端高温使热射病、急性心血管事件、肾脏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发病风险增加,于是人们将注意力放在白天最高温度上。事实上,即便夜晚气温没那么“触目惊心”,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仍不容忽视。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未来夜晚高温(以下简称“热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将显著上升,大幅增加相关疾病负担。

热夜所致疾病负担将增6倍

近期,复旦大学联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以及欧美多个研究单位,在《柳叶刀·星球健康》刊发了一篇未来气候变化模拟研究报告。研究人员收集了1981~2010年间,中日韩28个主要城市918万余条非意外死亡数据,所选城市涵盖了整个东亚的气候特点(从热带到温带,从沿海到内陆)。同时,研究人员利用暖季(5~10月)夜晚气温数据,计算出各城市每日的平均温度及热夜强度,还创新性地预测出两种碳排放控制情景下,当前到本世纪末各城市每天的平均温度及热夜强度变化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热夜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独立因素。在中国南部、中国北部、韩国、日本这四个区域,热夜的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在调整了日平均温度的影响后,热夜暴露仍可增加40%~50%的死亡风险。研究人员预测,热夜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在未来40年将迅速增加,随后增速放缓,进入平稳期。从21世纪10年代到90年代,即使在较为严格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平均年热夜频率将增加67.4%,强度从20.4℃升到31.7℃;在中等强度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平均年热夜频率将增加75.6%,强度几乎翻倍,达到39.7℃。由于热夜扰乱睡眠,从21世纪10年代到90年代,热夜带来的疾病负担将增加近6倍。

“夜间气温升高的风险经常被忽视。”上述研究合著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张玉强(音)博士说:“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未来,热夜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分别增加30%和60%以上,而日平均气温升高不到20%。”热夜激增导致的死亡风险也将超过日平均气温升高带来的死亡风险。如果气候变化控制不力,过度炎热的夜晚将使死亡率增加多达60%。虽然该研究仅选取了中日韩的数据,不一定能够代表全球情况,但确实表明夜间气温升高在热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前不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在《细胞》杂志子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人们热醒的次数正变得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智能手表的数十亿次睡眠监测数据后发现,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与睡眠时间大幅减少有关,夜间温度升高会使平均每人每年减少44小时的睡眠时间。在气温超过30℃的夜晚,人均睡眠时间约减少了14分钟;哪怕夜晚气温只是超过了25℃,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尤其对老年人和女性来说,热夜造成的睡眠损失更大。研究人员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到2099年,炎热的夜晚可能会使每人每年少睡50~58小时。

影响健康方方面面

“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夜间温度不断升高,肯定对睡眠有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体的睡眠节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环境温度是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核心体温降低,人才能进入深睡眠状态。较为适宜人类睡眠的环境温度是24~25℃,如果夜间室内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就会影响人体散热,可能会中断正常的睡眠过程,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睡眠减少等问题,这对健康的后续影响是多方面的:

加重心血管负担。睡眠不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此外,高温还会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新陈代谢加速、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了血管的负荷,容易造成急性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脏事件。

加重炎症反应。皮肤温度升高会促进机体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分泌,导致炎症反应加重,可能引起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感染。

增加精神疾病风险。高温会使人感到心情烦躁,容易滋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睡不好觉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郭兮恒提醒,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很强,对于正常人来说,夜间温度升高一点可能影响不太大,但对于有睡眠障碍、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小孩、老年人等身体调节能力差一些的人群,热夜可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虽然研究显示,夜间温度正逐步上升,但夜间气温不会突然发生巨大变化。郭兮恒表示,每个人对气温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感到睡眠受到夜间气温影响,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适当通风。夜晚温度过高时,可以采取吹风扇、开空调等降温方式,营造适宜睡眠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4℃;风扇不要对着身体直吹;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建议夜间将多个房间门打开,保证空气流通。

注意补水。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通过出汗、呼吸等不断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谢物积存。若体内水分丢失得过多,还会直接影响睡眠。夜晚温度高或空气干时,临睡前可以适度喝水,有助睡眠,降低脑血栓等发病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因害怕起夜就不喝水。睡前喝水不要太多,100~200毫升就行,如果患有肾脏疾病等慢性病,则应遵医嘱控制饮水量,以免加重病情。

养成规律。睡眠规律的人受热夜影响较小。每晚应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休息,包括周末,养成良好的生物钟。

调适心情。有的人会因为夜间高温而烦躁、焦虑,甚至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这么热我哪能睡得着?”如果开了空调仍然睡不着,就要学会调整情绪,例如听听舒缓的音乐。

户外运动。晒太阳有助提高睡眠质量,建议早晨或傍晚晒太阳10~20分钟。适当运动有助入睡,可以在晚饭后到户外散散步。

不吃冷饮、刺激食物。冷饮、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睡眠;睡前尽量别喝浓茶和咖啡,尤其高温环境下,对睡眠的影响会加强。

洗澡注意水温和时间。发表在《睡眠医学评论》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睡前1~2个小时洗个热水澡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而且仅需10分钟就能显著提高整体睡眠效率。但如果水温过高,容易造成神经兴奋,出现入睡困难,建议控制在37~3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