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我国脑瘤发病增了三成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颅底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刘 庆  □主治医师  李昊昱  龙文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  杨海峰

本报记者  李珍玉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对1990~2019 年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负担进行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率下降近一成,但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加近三成,且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顾名思义,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发生于颅内的恶性肿瘤俗称脑癌。上述研究显示,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无论是发病病例数、死亡人数或伤残调整生命年,均居世界之首。2019年,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病例约为34.8万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5.69/10万人,比1990年增加27.9%;2019年死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约6.35万人,死亡率为3.5/10万人,比1990年下降9.6%。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颅底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庆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上述研究有两个重点: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率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与国家发布的最新统计结论一致。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首次进入发病率最高的十大肿瘤之列,排名第九,死亡率排名第八。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人口老龄化。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从1990年的11.8亿增加到2019年的14.2亿,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1岁增加到2019年的77.6岁。随着年纪增长,所有癌症的患病率都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也不例外。

环境污染。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若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容易基因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医疗水平提高。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国民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医生能更早期、更精准地发现微小肿瘤病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现率。治疗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延长了肿瘤患者的寿命,在客观上也提高了肿瘤的患病率。

一老一小高发

上述研究还发现,全国33个省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负担存在显著差异。发病率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天津、辽宁、湖北、山东和上海;儿童和老人组的发病率较成年人组更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杨海峰说,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总体有以下特点:

从地域分布看,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上述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发病率偏高,与老龄化发展快、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就医观念强有关。而中部、西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病率较低,与这些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人们就医意愿不强、诊断和登记报告不充分有关。

从年龄来看,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负担的总体年龄分布呈“双峰型”,即幼儿期(5岁以下)发病率达到一个小高峰,中年期有所下降,老年期特别是60~69岁会达到一个大高峰。

从性别来看,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不过,垂体瘤在二三十岁女性中多见,这与雌激素、孕激素分泌有关;无功能性的垂体瘤则是老年男性患者多一些;对于脑膜瘤,中年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三早”降低治疗负担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不仅严重威胁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刘庆表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位置特殊,导致手术风险高、治疗负担重。比如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高级别胶质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联合放化疗或电场治疗等,手术相关费用约5~8万,后续放化疗需要10~15万/年,电场治疗需要近40万/年。即使良性肿瘤,如某些颅底脑膜瘤,由于毗邻重要神经、血管及脑干,难以实现全切,需要多次手术,费用也在几万至十几万不等。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有恶性和良性之分。恶性肿瘤以胶质瘤为代表,占40%~50%,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高度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在40岁后发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约十四五个月。良性肿瘤主要有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瘤多起源于垂体前叶组织,脑膜瘤起源于硬脑膜或蛛网膜,神经鞘瘤起源于脑神经,这几种占70%~80%。此外还有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等。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人因素,包括基因突变、免疫力低下,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其中,基因突变是最重要因素,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有家族性遗传倾向。有些人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或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也是患癌的一大原因。2.环境因素。例如,离子射线与非离子射线的辐射、亚硝酸化合物、烷化剂、杀虫剂、石油产品、化学放射物质等,都会影响患癌几率。3.感染因素。例如,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感染等。母亲怀孕期受病毒感染,也可增加婴儿患脑癌的几率。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嘴歪眼斜、走路不稳、智力减退、性格改变、癫痫等。杨海峰说,如果长在功能重要的部位,肿瘤很小时就会出现症状,容易被发现;如果长在相对不太重要的功能区,肿瘤也许长到很大才会引起症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颅底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李昊昱建议,要想“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就应从病因入手,少接触致癌因素、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医生、媒体等还要加大肿瘤预防健康教育力度。

“早发现”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危害的重要环节。李昊昱建议,发病高风险人群应注意筛检。比如,家族中若有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兄弟姊妹和子女等有50%的遗传倾向出现脑膜瘤或神经鞘瘤,建议做好早期筛查;已有其他部位癌症病史(如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的患者,要筛查是否有脑转移瘤;老人、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注意筛查颅内淋巴瘤。此外,建议40岁以上的健康人士,每两三年做一次脑部磁共振平扫和血管显像,有助发现颅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先天性脑疾病等。

除了“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也极为重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颅底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龙文勇说,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多,不同的肿瘤可表现相同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信号,同一类肿瘤也可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完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比如,颅内囊性病灶可能是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肠源性囊肿、表皮样囊肿等。因此,在做到早发现的同时,还需要早期诊断,避免延误治疗。手术和(或)放化疗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主要方式,部分肿瘤辅以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电场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治疗时机、治疗方式、放化疗方案均不尽相同。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院和专业医生,接受规范化治疗,切勿病急乱投医,给后续治疗带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