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生物计算引擎驱动的突破创新药物研发平台百图生科正式启动其北京中心实验室,并首次对外披露其基于生物计算引擎de novo设计的全新蛋白质药物——“ImmuBot”(免疫机器人),意图实现对免疫系统的精准重编程,治疗上百种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系统是人类抵御疾病的自然防线,其功能障碍是造成各类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核心原因,也对纤维化疾病和衰老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至少影响全球10亿患者。
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高度复杂,种类多达数十类且在不同组织器官环境有不同特征的免疫细胞族群,与每个细胞上决定其功能的数以万计的蛋白质,共同形成了复杂的万亿关系级别的功能调控网络,并在不同人群中有各不相同的亚型。当前的免疫调控药物只针对这个复杂系统内的通用人群、单一或少数靶点进行调控,缺乏对病人亚群和疾病异质性的精细设计,不能实现精准的靶向和完整的调控,造成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特别是长期有效性的巨大挑战。
据悉,百图生科北京中心实验室每年能产生上亿条真实世界的数据,可以高度还原对人体免疫细胞的编辑、扰动,高效地进行大量实验验证,并使用叠加了领域知识的AI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对免疫细胞、免疫系统进行高速分析,所有的实验效果都可以反馈到生物引擎用于持续的迭代。百图生科首席执行官刘维介绍,ImmuBot平台上的每个“机器人”药物均由多个免疫功能弹头、组织导航弹头、微环境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等构件组装而成,具备弹头高性能、组合多靶向、编程式控制、构件式组装4大创新特点,可以实现传统抗体药物无法实现的复杂作用机制,有望为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用计算解码免疫,为全球超十亿受免疫疾病影响的患者带来新可能。”
为了加速ImmuBot的开发,百图生科还构建了“卓越计划”开放平台,与前沿生物技术专家、药物开发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卓越开发者伙伴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发更多疾病领域、更多调控机理的免疫机器人药物。目前,已有30余个靶点挖掘、药物设计领域的卓越开发者项目进行中。
现场与会的著名学者,亦对免疫调控问题的重要性和ImmuBot的创新性给出了高度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从大背景来看,当前是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百图生科正在做的事情和国家提出的“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相连,期待北京中心实验室成立之后百图生科继续瞄准前沿,紧扣国家的需求,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利用好北京的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在人类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事业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进行了题为《免疫疾病解码》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免疫学的发展,免疫细胞的逐渐解码和免疫疾病的精细化分型,免疫学研究已经从细胞层面到现在的分子层面,或许即将迎来免疫3.0时代,即计算免疫学的到来,非常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