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以针调神治失眠

受访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主任 时国臣

本报特约记者 宣威 郑文韬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睡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就有“不觅仙方觅睡方”的说法。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9%的人群受失眠困扰,中国近57%的成年人存在失眠症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失眠与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相关,保证充足睡眠对预防上述疾病发生至关重要。在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四科主任医师时国臣看来,失眠主要与年龄、职业、环境、精神心理、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也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以及长期服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相关,而中医药在调理失眠方面很有优势。

传统医学认为,寐(睡)和寤(醒)的状态变化与自然界昼夜规律变化、人体卫气运行规律密切相关。《素问·逆调论篇》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对失眠原因分析指出,不寐主要病位在心,心神失养、心神被扰均会导致神不守舍而睡不好,其他脏腑病变最终也会扰动心神而失眠。

时国臣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失眠,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辨证论治,补虚泻实,同时通过针灸调神,使脏腑阴阳达到新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使病告愈。针灸调神是通过针灸方法和操作手法实现对穴位的刺激。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时国臣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选取循行于头部的经络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治疗失眠以提高疗效。还选取功能所及的经络,如手少阴心经,其循行虽不及头脑,但因心主神明,故可以治疗神志病。具体穴位上,选取与“神”“脑”相关的腧穴,如神庭、神道、神门、本神、脑户、脑空,配合头部的百会、四神聪、强间、上星、人中、风府、风池等穴位。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是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及胃中不适等因素所致心神被扰导致失眠。临床治疗本病,多取太冲、行间泻肝火,取丰隆、中脘清热化痰,取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取心俞、脾俞补益心脾,取足窍阴、阳陵泉安神定志。

操作上以治神之法贯穿始终。针前要“定神”,即医生与患者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变化,只有患者精神安定,才能显现真实的脉证之象。进针要“守神”,进针时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针刺的深浅、方向,患者守神则可促进针下得气(即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令气易行,提高疗效。行针宜移神制神,就是在行针过程中,引导患者的意念集中在患部,调摄自己的神气,并做一定心理暗示。针后要静神,针刺期间和针刺后避免环境和情绪的刺激,稳定心态以提高疗效。

除了针灸,中医治疗失眠还有推拿治疗、穴位敷贴、耳穴压豆、足浴、香薰等,多元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治疗失眠。

推拿治疗。通过推拿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养心安神,根据证型不同,辨证取穴。虚证辅以健脾滋阴养血,实证佐以疏肝化痰清热。指按头部的印堂、神庭、太阳、攒竹、睛明、太阳、百会等穴位,结合抹前额和头部五指拿法,在此基础上点按肝经穴太冲、期门,点揉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等。

足浴疗法。足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取丹参、酸枣仁、肉桂、夜交藤、合欢皮、香附、黄连等熬制药液,每晚睡前用药液泡脚,可缓解疲劳、活血通络达到益气活血、镇心安神的功效。

穴位贴敷。多选用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调和阴阳的中药,如酸枣仁、五味子、吴茱萸、黄连、肉桂等,加蜜调糊,贴敷于涌泉、神阙等穴,或贴敷于治疗不寐常用的心俞、三阴交、神门、内关等穴位,皮肤过敏者慎用。

耳穴压豆。“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朵是人体全身经络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选择心、交感、神门、皮质下等主穴位,再选择肝、肾、内分泌等配穴,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关穴位,再对其进行轻柔按摩,每个穴位按压1分钟,3~4次/天。

香薰疗法。中药芳香之气可以舒缓神经,提高睡眠质量。选择具有镇静、安神、定志功效芳香之性中药,如石菖蒲芳香化湿、开窍宁神,夜交藤养心安神、通络祛风,合欢花解郁安神,可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者;玫瑰花善行气解郁,情绪低落抑郁者可用之。将上述药材捣碎后,放入香囊袋中,晚上将其放在床头即可。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周更换1次香囊。还可以将决明子、蚕沙、菊花和夜交藤研磨成粉装入预先制作的枕芯里,做成药枕,也可以提高疗效,缩短失眠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