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论药效,汤剂优于颗粒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尚青华

数千年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有丸、散、膏、丹,运用最多的是汤剂,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患者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慢慢熬制的中药汤剂太费时间和精力,能否选择更为便捷的颗粒剂?颗粒剂的效果是否等同于汤剂?

先了解一下中药煎煮法。中药煎煮是通过加热使水渗透到药物的内部组织中,溶解出有效成分,供服用治疗疾病,简称煎药。中药煎煮始于先秦,成于西汉,盛于魏晋隋朝,变革于宋金元,完善于明清。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对煎药用水种类、煎煮加水量、煎药时间、煎药浓度、煎药次数都有明确规定,每一方剂的制备方法都十分精详。《医学源流论》又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充分说明煎药方法对于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最早殷商时期的汤液到明清的饮片煎煮,逐渐形成了中药煎煮的“七要素”:容器、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煎药浓度、煎药次数、特殊煎药方法,每一要素都十分考究。例如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凉血解毒的功效,煎煮时间受功效的影响,如需通腑泻下,则需后下(一种煎药法,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稍煎即可),缩短煎药时间。再如滋补类药物,需大火煮沸后小火慢煎,煎药时间较长。某些有毒类药物需先煎,或与其他药物配伍,减少毒性。由此可见,同一方剂,煎煮方法不同,药效、所达病位、治疗病种、轻重缓急都有所不同。

中药免煎颗粒剂是在传统中药汤剂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将中药材进行有效分离、沉淀、干燥,最终加工成中药颗粒。中药配方颗粒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便于保管、携带,受到很多患者尤其年轻患者的青睐,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但是,当前中药免煎颗粒制备上仍有很多不足,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对于中药颗粒剂的生产、质控、参数控制和优化、药效学研究仍有提升空间。由此可见,中药免煎颗粒虽然有便携、易于保存、符合现代文化特点的优势,但在标准、质量和药效方面仍有不足,仍需要不断改进、优化,才能更好体现中药的疗效优势。

综上所述,选择什么样的剂型更适合?如果您有时间和精力,建议首选汤剂,掌握以下基本煎煮原则,对治疗有益。

煎煮器具:选择耐热的砂锅最为理想,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

煎煮方法:先加冷水室温浸泡30~60分钟,分两次煎,后兑分服。一般第1煎可加水漫过药面3~5厘米,第2煎可加水漫过药面2~3厘米。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第2煎的煎煮时间应比第1煎时间缩短。两次合并药总量约250毫升左右。

特殊药物煎煮法: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先煎药物需要先煎煮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有毒药物应先煎30分钟或以上,以减低毒性;后下药物待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放入,同煎5分钟;包煎是指将药物装入纱布袋中扎紧口袋,与其他药物同煎;烊化是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者已煎好的汤药中溶化,和匀内服;冲服是用汤液送药一起服下;另煎主要是为保证一些贵重药材的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进而浪费,单独煎后兑入煎好的汤药服下;煎汤代水是指一些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不易与其他药物同煎,应先煎取其汤水,再用此水煎煮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