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聪明妈妈会给自己减负

编者的话:如今生活水准提高,育儿标准提高,妈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要应付忙碌的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方方面面都大意不得。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强调给孩子减负,但实际上,辛苦的妈妈们同样需要“减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请妈妈们收好这份减负指南。

心理减负: 做60分妈妈

现在的家长带孩子越来越仔细、用心,甚至有时候过了头,孩子衣服穿少了怕冻着,带出去玩怕磕着、碰着,以至于不少妈妈都有育儿焦虑,担心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这些都会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当妈妈也一样,与其事事力求完美,不如试着做个“60分妈妈”。60分妈妈只需要尽到母亲的基本义务,将育儿做到合格即可,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偶尔发脾气,偶尔偷懒,偶尔缺席孩子的生活,也允许自己无法送孩子去最理想的学校。在大事上把好关,其余的任由孩子发挥,即便孩子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也不要着急,别总让自己的心紧绷着,更不要为了打造“完美母亲”而精疲力尽。

此外,很多妈妈生完宝宝以后就围着小孩和家庭转,没有自己的一点私人空间,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但是妈妈们要知道,你不仅是孩子的母亲,更要做自己。自己好了,孩子和家庭才会好。不妨多挤点时间出来,给自己放个假、“偷个懒”,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看小说、画画、唱歌、和朋友们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排解焦虑的情绪。

经济减负: 不追求昂贵

近年来出现一个词,叫做“隐形贫困父母”,指的是那些人到中年膝下有孩,收入可观的父母,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背地里过着“吃土”一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收入不低,但大部分的开销都花在了子女身上,让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给孩子买东西都是最昂贵的,而自己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看别人的孩子喝进口奶粉、穿名牌衣服,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要如此,结果为了满足这些经济需求,疲于奔命。

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却不提倡。过度的付出不仅让家长充满压力,对孩子而言也是负担。如果孩子每天享受着高昂的开销,看着父母为此吃苦、发愁,懂事的孩子会感到莫大的压力。不懂事的孩子则可能因此被娇惯,不仅觉得父母对他的好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自己吃的、用的必须是最好的。

其实养育孩子只要健康、营养,所购买的用品安全有保障就可以,没必要追逐最好、最贵的。父母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本身没有错,但凡事都要讲究度,一旦超过了自身承受的范围,不仅不利于家庭和谐,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生活减负: 学会放手借力

有的妈妈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结果孩子得不到锻炼,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交给其他家人代劳,又不放心,担心育儿观念不一致,怕对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爸爸及其他家庭成员退出了“育儿战场”,妈妈成为了“光杆司令”。

养孩子自始至终都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亲的角色是妈妈替代不了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让父亲多参与育儿不仅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妈妈也能更省力。可能有的母亲要说,“孩子爸不愿意管,让他做点事催都催不动。” 实际上,好爸爸是“夸”出来的,也是“练”出来的。很多时候父亲不愿插手可能是因为母亲之前的“嫌弃”“看不惯”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向孩子爸撒个娇、示个弱、多鼓励,要给爸爸们更多参与育儿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育儿的乐趣,也就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成为你的助力。妈妈们要想“减负”,一定要学会借力、借人、借势。如果长辈们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地请他们帮助照顾一下,能让自己减轻不少负担。

此外,对于孩子的事情不要事事代劳,多让其自己尝试。儿童时期是各方面能力发展初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虽然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在不断练习中,孩子会越做越好,不仅锻炼了能力,培养了自信和责任心,妈妈也能得到更好的体息。

教育减负: 期望要适当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很多母亲在子女教育上有着深深的焦虑,每周给孩子报多个辅导班,盯着孩子写作业,结果大人、小孩都深受其害。

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实际上折射了母亲内心的焦虑,生怕孩子被别人落下。在教育的问题上,家长要冷静一些,理智一些,选择培训班的前提是要适合自家孩子的特点,并且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和需求。建议报班前,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此外,培养学习习惯比报班更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和 “知识”,不如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不会差。

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但也要明白,特别顶尖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本本分分,同样能够安然、快乐地过一生。在正确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适当放低期望,有时候反而更能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