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王喜今:精神专科医院的“另类”探索

随着社会转型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以及突发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人类精神卫生事业遭遇重大挑战。而精神专科医院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顶梁柱,除了担负正常的科研和治疗任务外,还需要结合社会现状,探索综合性价比更优的解决方案。北京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王喜今教授近期跟记者分享了他的思考和经验。

公益助残,努力卓有成效

精神残疾病人相比其他类型的残疾人,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参与障碍,如失业,就业困难。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精神残疾人827万,约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0%。而这10%中,近80%有康复需求,是各类残疾人中比例最高的。如果想要有效改善精神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就需要专业医生的救助与诊疗。

自2008年起,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便开始承担全市的精神残疾患者的救助、随访、诊疗、体检、评残等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不在平时的治疗任务当中,但是要做好却非常消耗参与者的精力和时间。但是王喜今教授认为,这一努力非常值得,不仅兼顾了社会公平,而且确实改善和改变了很多人和家庭的状况。王喜今教授介绍说,就这项公益项目,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为精神残疾人累计减免一千多万诊疗费”

院校合作,高校心理不“破防”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与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正确引导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成为高校健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据201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但目前,学校心理治疗师配备严重不足,且心理治疗师处理不了心理疾病问题。而与心理治疗师数量严重不足形成鲜明反比的却是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据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

有鉴于此,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与32家高等院校达成共建协议,覆盖学生近90万名,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到各大高校出诊,精神心理卫生宣传等。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医院通过建立线上干预、线下诊疗等多维度的诊疗机制,排查300多人,并主动访谈和干预20余人,还为其中的两人减免了药物治疗费用,有效地为相关高校建设起一道坚固的心灵堡垒。

持续更新,治疗方案综合高效

精神疾病是一组症状复杂且多样化的难治性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高负担等四个特点。为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也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

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自身自知力差、家属相关知识缺乏、药物副作用较大等原因,导致患者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病情反复直致残疾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教授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长效针剂,这样患者不用服药,打上一针就能维持一至两个月的疗效。

王喜今教授说:“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在考虑治疗效果的时候,都需要结合短期和长期,个体和社会整体、效果和综合成本等多个维度,这样才能拓宽应对精神卫生挑战的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