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以“和”为术治肠癌

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教授  王晞星

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迅速上升,死亡率也逐年升高。作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等多种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治疗大肠癌患者,缓解其临床症状,减轻病痛。但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使得部分肿瘤患者对手术望而却步,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民族瑰宝的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在减轻副反应(副作用)、改善患者身体状况的同时,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医药的早期介入,能明显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和法,属“八法”之一,是运用寒热、温凉、辛散、补益等不同功效的药物,达到疏通表里、和解寒热、调理脏腑等作用的一种治法,通过和解、调和、调整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治疗疾病。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药的开发,“和法”理念也逐渐应用到更广泛领域。大肠癌多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正气亏虚、邪毒下注大肠导致的,临床病机复杂、病症繁多。针对患者的不同时期,兼顾疾病的发展周期,把握疾病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才能更好发挥治疗效果,实现“与瘤共存”的理念。长期临床实践中,我总结摸索出一套“和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不同组方用药规律。

术前——宜调和寒热。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此阶段的肠癌患者,脏腑功能失调,肠道外邪壅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产生不同的病理产物蕴结体内,发展为大肠癌。病理产物堆积使得机体上下阻塞,火热毒邪盛于上部,寒浊湿毒注于下部,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且多为实证。火热毒邪蕴于上则见心下痞塞(郁结、阻滞不通),寒浊湿毒则腹部畏寒、肠鸣、舌红苔薄黄,治疗时宜调和寒热,选用半夏泻心汤或乌梅丸加减。

术后——重调和肝脾。大肠癌术后患者,气血受损,脏腑功能亏损。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应首先顾护患者脾胃,让患者能够吃得下饭,气血化生有源,术后恢复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患者术后容易焦虑忧思、情志不畅,肝属木,脾属土,木郁乘土导致脾虚失运,故大肠癌术后患者,多症见肝郁脾虚,可见善太息(常唉声叹气)、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泛酸、腹痛便溏、舌红苔薄等,治疗宜疏肝解郁、补气健脾,选用逍遥散加减。

化疗期——主调和气血。部分大肠癌患者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彻底清除残留癌细胞,防止疾病复发。化疗期间,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损伤人体正气,致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无法濡养四肢,或药毒淤滞机体四肢,导致经络滞涩不畅、血脉淤滞,治疗期间出现机体感觉障碍、手足麻木、手脚冰凉甚至疼痛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由于机体副反应过大,不得不减轻化疗用药或更换化疗方案甚至暂停化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因此,要紧扣正气亏虚的病因,以活血解毒、温经通络为主要治法进行干预,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肝转移期——取调和升降。恶性肿瘤转移灶的发生和控制,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肝转移是大肠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大约25%的大肠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现肝转移,40%~50%的患者术后2年左右出现肝转移。患者久病脾虚,反侮(即居于上者反被居于下欺辱)肝木,使得癌毒侵犯肝脏,发生肝转移,患者症见神疲乏力、肝区疼痛、面色苍黄或萎黄、食欲不佳,甚至出现低热,舌质淡、苔薄白,应注重疏肝健脾、散瘀解毒。治疗过程中,从“脾虚”着手,兼顾补肝调肝、调和升降,选用自拟补中调肝汤加减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加壁虎、浙贝母、山慈菇解毒化痰、软坚散结;加石见穿、蜈蚣解毒散结,兼引药入肝经,诸药共奏补中调肝、消癥散结的功效,能有效延缓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随症加减。针对大肠癌患者,临床选方用药时,若见大便黏滞、有排便不尽感,可加土茯苓、薏米、野葡萄藤、苦参祛湿解毒;若便血者,加生地炭、地榆、槐花凉血止血;若腹痛明显,加土元、元胡止痛。若化疗后出现手足综合征,手脚麻木症状明显,酌加桂枝、川芎、鸡血藤、蜈蚣温经活血,搜风通络;手足冰凉者,可加细辛、制川草乌散寒通滞;若四肢疼痛明显,可加片姜黄、元胡、木瓜通经止痛;若见四肢憋胀不适,则选用香附、乌药行气通滞;四肢浮肿明显者,或可合用五苓散,再入车前子利水消肿。肝转移期神疲乏力明显者,加重黄芪用量。

临床大量病例中,有效证实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应用“和法”分期辨证论治在大肠癌全程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并在临床中引申“和法”应用,针对乳腺、肝胆胰等肿瘤制定和解系列方12种,制定调和系列方3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