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判断老年抑郁有个量表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空巢”老人。年龄在70岁左右的患者居多,早期症状都是长期失眠,随后出现没食欲、体重快速减轻、不愿社交等。有些老人甚至因无人陪伴,在孤独、抑郁中选择了自杀,不禁让人惋惜。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然而它的高发病率与治疗率不成正比,只有较少的抑郁症患者主动就诊。老年抑郁症更具有一定隐匿性,因此,如何快速识别老年抑郁症的症状,认清老年抑郁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坚定治疗信心,尤为重要。

心理疾病中的“感冒”,发病率高。抑郁症可以说是心理疾病中的“感冒”。据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呈逐年上升趋势。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治疗率不足10%,早期发现和治疗率就更低。

这与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率低有很大关系。在中国,还有很多人不知抑郁为何物或不认为抑郁也是病,觉得就是心情不好,自己调整下就行了。就算得知自己患了抑郁症,在没有引起严重后果前,碍于世俗观念往往不愿主动接受治疗。

“空巢老人”更易被抑郁症盯上。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曾做过简单统计,在一个月接诊的100多名老年抑郁症患者中,90%以上都称“子女不在身边”“经常见不到孩子”“很少接到孩子电话”……这些“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诱发这些老人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老伴去世”,不少老人在老伴去世3个月内即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症状;2.退休,很多老人因“生活失去目标”而出现心理问题;3.因慢病导致长期身体不适出现抑郁症的老人也较多,尤其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等。有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与抑郁症的共病率很高,长期纠缠的疼痛、躯体障碍、康复困难以及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部分疾病本身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时间长了会使情绪低落、失眠、消极厌世,诱发或加重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的危险信号。有资料显示,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在早期也很难将他们的心情低落与抑郁症联系在一起,直到某天他们说不想活了,甚至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家属才意识到严重性求助医生。知晓老年抑郁症可能发生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防患于未然。

1.情绪低落。患者常常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唉声叹气,生活没有目标。这种情绪低落与一般人的心情不好不同,心情不好可能过几天就好了,抑郁症如果不接受治疗,情绪低落就会成为他们心上挥之不去的乌云,而且随着病情进展越来越严重,严重时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2.长期失眠。就算早早躺在床上,也久久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又似乎处于有意识状态,睡眠很浅或总做梦,早上醒得也很早,甚至刚睡觉就醒了,醒了就很难再睡着。很多人认为老年失眠是常态,经常忽略这点。老年抑郁症患者最典型的失眠表现是早醒,如果不及时干预,失眠可能持续三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3.躯体不适。比如浑身疼痛、头晕头疼、乏力走不了路、食欲差、总打嗝、胸闷心慌、憋气难受等都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

4.认知障碍。研究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模糊;工作或学习时无法专注,出现注意力障碍;表达能力、动作的灵活协调性也不如从前。这些认知障碍会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5.自杀倾向。抑郁症的最大危害在于存在自杀倾向,也是病情严重时表现,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觉得活着没意思。患者内心敏感脆弱,有时仅仅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诱发自杀冲动,以女性居多。

老年抑郁症早发现早治疗。抑郁情绪可使老年人服药依从性差,进而血压、血糖控制不好,更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危及生命。老年抑郁症也是老痴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老年抑郁症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如果老年人反复诉说各种躯体不适,如头昏、心慌、胃痛、全身无力等,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这时子女就要注意老人是否有情绪异常、经常唉声叹气、感到烦躁不安,做事情不像以前一样充满兴趣;如果是,很可能患上抑郁症。及早发现,并在医生指导下及早治疗。

对于疾病缠身的老人,尤其是有抑郁症状,因为抗抑郁药起效慢,老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要关注一些悲观情绪者。如身边有人出现抑郁症征兆,需赶紧就医。有严重自杀倾向的人,其行为还可能有一定预见性,如果家属认真对待,可以早预防。建议独居老人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书法、健身、养鸟等。尤其是在孩子离家之后,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触,与人交往。此外,老人注意保暖,多喝水、避免劳累、少吃或不吃高盐高脂食物。

最后特别提醒,独居老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孩子在身旁的陪伴,在家多陪老人聊聊天,吃顿饭,对他们来讲都是件幸福的事。如果实在回不了家,每天至少打一通电话问候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