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时间银行”理念好落地难

受访专家: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社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陈友华

《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方案提出,经过相应培训后,志愿者可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在时间银行存储服务时间,60岁后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也可转赠他人。“时间银行”概念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人提出的;8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及相关问题,美国也提出让人们利用自身付出的劳动服务,以获取相应的服务回报;1995年,上海市提篮桥街道为我国首个时间银行试点,如今已断断续续实践了20多年。

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社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表示,本质上,时间银行是一种“以服务易服务”的行为,因此时间银行记录的是有偿服务,而不是志愿服务。人们可通过为他人服务来获取“时间币”,比如自己为他人提供1小时服务,在时间银行便有1小时的“时间币”,需要时再向时间银行提出申请,就可获得他人为其提供1小时服务。

如今,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老龄化形势,我国许多城市再次尝试时间银行实践,并由政府出资委托社区机构进行管理,以期分担政府与家庭的养老责任,减轻养老服务压力。然而,陈友华认为,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服务兑换难。时间银行所承诺的兑换时间短则几天,长的达数十年,这样的时间跨度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在低生育率与少子老龄化的背景下,未来能参与时间银行活动,并提供服务的人口不断收缩,使时间银行的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各省份区域的劳动成本差异大,导致时间货币的价格因地、因时而异。因此,时间货币在异地兑换很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服务类型不一致。不同种类的劳动其市场价格悬殊,但现在时间银行存储的各种劳动服务之间的比价关系(相当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非常难以确定。为回避这一问题,目前仅简单地计算劳动时间,而对劳动种类不加以区分,违背了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很容易使时间银行在运行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我国的时间银行是典型的负债运营。最初的被服务者是时间银行的无偿享用者,他们所享受的服务日后需要兑付,对时间银行来说就形成了负债,日后能否偿还就牵涉到运行主体的实力与信用。目前,很多时间银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做抵押,仅依靠信用担保,因而日后兑付将面临巨大风险,需严防其以倒闭的方式把旧账“赖掉”。

关于时间银行的未来发展,陈友华表示,既要尊重经济学常识和市场运行逻辑,也要将市场与志愿活动严格区分开来,若两者混合运行,时间银行将面临难以克服的问题与困难,甚至破产,最终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陈友华建议,当时间银行出现无力兑换时,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给时间银行的债权人提供服务,或以货币的方式给予必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