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长护险,为家庭减负

保障失能者需求    降低医保总支出

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杜  鹏

本报特约记者  周佳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老人比例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护责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人患慢性病,失能失智人数约4500万人。《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25年我国失能总人口将上升到7279.22万人,2030年将达1亿人。为保障特殊人群的养老需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确定为今年重点督办的22项人大代表建议之一。

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主要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2016年6月,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青岛等15个城市或地区首先开展长护险试点。截至2021年底,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49个城市,基金收支规模接近300亿元,平均支付比例在70%左右,覆盖近1.2亿参保人。

自长护险实施以来,筹资机制备受关注。目前,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元筹资渠道初步建立,主要方式包括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承担、医保结余、统筹基金、医疗保险单位缴费划转、福彩公益金等,各地依据自身条件探索了不同的筹资模式。以青岛为例,在参保资格上,采取“跟随医疗保险”原则,即将医疗保险参保人作为长护险参保人;在受益方式上,青岛试点仅提供护理服务。云南昆明则遴选了一批长护险定点机构,申请人通过评定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心仪的定点机构享受护理服务。除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外,通过长护险评定的失能人员还可选择养老机构护理或居家护理两种方式。截至去年底,昆明市189.04万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全部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8623人通过评定并享受长护险待遇。

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说:“长护险试点实现了保障失能者照护需求的首要目标,显著改善了受益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在家庭层面也显著降低了照护者发生误工的频率,减少家庭照护负担。”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调查显示,随着长护险试点工作的推进,享受保险待遇人群大幅上升。截至2021年上半年,95.7%试点地区的基金支出稳定增长,94.6%试点地区的服务总时长持续上升,近80%的试点城市人均待遇水平变化总体呈稳定或增长趋势。另外,长护险对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的抑制效应也已显现。第一批试点城市中,19个城市的受益者在2018~2021年的平均医保支出呈稳定下降趋势;第二批试点城市中,2021年前两季度,70%地区的受益者人均医保支出费用减少。

“长护险制度大幅减少了高成本医疗机构服务的使用频次,促进了试点地区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不过,杜鹏表示,长护险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其发展仍面临重重问题。独立筹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削弱了制度的发展潜力;缺少顶层设计,长护险与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福利政策衔接不足。各地对社会经办和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有待规范和统一;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长护险试点的拓展;对服务的监管难度较大,规范和制度约束不足,投入难以保证。

杜鹏建议,应进一步扩大长护险试点,在更大范围、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检验试点成效,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检验具体政策标准、管理机制等。

立足独立险种,完善筹资机制。明确建立缴费激励机制;明确并执行统一的职工筹资形式和标准;明确退休人员的缴费责任和缴费方式;明确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责任。

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引入机制,明确职能定位,加强监管。明确经办机构的业务内容、权利和义务,逐步转变为处于有效监管之下的独立经办模式。逐步实现护理服务提供方和保险申请协助方脱钩,实现群众的自主、独立申请。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将失能者的状态和诉求及时反馈给服务和经办机构,实现对服务方案的优化和服务质量的监管。

探索偏远、农村地区发展照护服务的有效途径。已经将长护险延伸至农村居民的试点地区,普遍采用亲情护理服务,但从长远来看,培育和发展这类地区的护理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可探索家属、邻居等接受培训从而提供亲情护理的方式,或引导基层卫生机构提供护理服务,鼓励城市服务机构向农村地区拓展等,才能让长护险实现“老有所护”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