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城市废品回收多靠老人

受访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 袁振龙

本报记者 卞 磊

在城市街边、各个小区中,人们总能见到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拎个大袋子或拉个小车,在垃圾桶里捡拾木头、塑料瓶和快递纸壳等,俨然成为垃圾回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理着城市的边边角角。

社区废品回收多靠老人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某小区的秦大妈,今年已经快70岁了,她是一名全职废品回收员。在记者采访当天,秦大妈捡到10多斤快递纸壳和16个塑料瓶,她一边整理一边说:“纸壳子一块二1斤,塑料瓶5分钱1个,这些差不多能换一天菜钱了”。秦大妈居住的小区里有9栋居民楼,像她这样“全职”收废品的老人就有6位,另外还有更多“兼职”收废品的老人,仅秦大妈住的单元就有3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投奔”在京子女的退休老人,在帮忙照看孙辈的同时,卖废品补贴家用。

在“废品圈”里,老人间“竞争”激烈,由于没有划分“工作范围”,捡废品就得靠眼疾手快。有时候,大爷大妈为了争夺一个纸壳会拌几句嘴;甚至还有人趁着夜里偷偷将他人收集的废品占为己有。“一开始,我会把整理好的废品放在楼下三轮车上,但我发现会被拿走。所以当天来不及卖掉的废品,我就放在楼道内,用楼道电子门禁隔绝顺手牵羊的人。”秦大妈说。

闲谈间,记者发现秦大妈的人缘特别好,路过的小区居民都会和她热络地打招呼,她也会聊上两句:“吃了吗”“下班了啊”“出门散步吗”……秦阿姨笑称,这也是她保持稳定“收入”的诀窍——与邻为善。“左邻右舍都特别帮我,许多年轻人会主动把能卖钱的废品放到我家门口。每次‘善心投递’,我都会仔细整理,有时还会发现他们误丢的证件和贵重物品。近几年,我曾把一个手机、两张身份证以及许多装修零件物归原主,一来二去,和大家的关系都不错。”

小区定点废品回收点负责人、40多岁的王女士介绍,差不多每个小区都有回收点,做废品回收的大多都是老年人,不过,其他片区也有少量无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前有个小伙子,每天骑着电动车回收装修垃圾,应该挣得不少,但现在受疫情影响,周边搞装修的住户少了,可能他的收入受影响,有段时间没看见他了。”每天下午4点左右,回收废品的老人们都会到王女士的回收点将废品“变现”,然后她和丈夫会将废品装车送往京郊垃圾回收站。在王女士眼中,这样的回收模式已形成一套“运转体系”,而这样一个“小体系”承载着大爷大妈们的人情世故,汇入废品回收的“江湖”之中。

保护环境还能补贴家用

当记者询问老人们回收废品的初衷时,张大爷表示:“我看到小区里有集中回收点,下楼就能顺手捡拾一些垃圾,很方便,还保护小区环境,指望这个提高生活质量,只是杯水车薪。”秦大妈告诉记者,她和老伴以前都是企业工人,家里还算宽裕,但老伴生病后,他们省吃俭用,回收废品可以补贴一部分家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城市生活垃圾中蕴藏着大量可回收利用资源,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是一个较长的链条,分类、收购、分解、利用等各环节,都有较大数量的就业人口。在链条前端收集废旧物资的老人非常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城乡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用品更新换代较快,客观上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的因素;也有老人们有勤俭持家的美德,愿意从事资源回收利用的因素。

“部分人认为垃圾脏,所以对老人收集废品的行为存在偏见,这是不合适的。”袁振龙说,我国资源回收体系还不完善,尚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对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关注不够,因此资源回收行业当前的进入门槛较低,老年人能自愿做前端分类回收工作应被鼓励,他们也可以引领更多市民参与。另外,变卖废品能为老人带来一定收入,是增加其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能从中获得的一些“情感附加值”,也可以让生活更充实。

尊重、引导老人的行为

对于老人参与资源回收利用,袁振龙指出应进行规范和引导,具体可从三方面发力:

提升老人自我防护意识。废旧物资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甚至附着有害病毒,例如许多废弃口罩会被直接扔进垃圾箱;在部分分类不到位的小区垃圾桶里,厨余垃圾、厕纸等堆放会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宣教,提醒老人收废品时注意卫生和安全。

规范废旧物资堆放行为。有毒有害垃圾须及时处置,一方面要推动垃圾分类落地生根,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这样就能减少老人接触有毒有害垃圾的机会。另一方面,废旧物资堆放应遵守城市管理相关法规,不能堆放在楼道等公共空间,因为此举会影响居民通行和危险状态时的逃生;更不要堆放家中,这样做既降低家庭生活质量,也带来火灾等安全隐患。

为老人创造友好环境。社会应尽量为老人参与废品回收创造更友好的环境,既尊重、鼓励老人的行为,也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更便捷的环境。

袁振龙表示,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是朝阳产业,促进废品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老人参与资源回收利用是一种自愿行为,未来是否可以将其职业化,成为老人再就业的一种形式,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