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李 响
在物资丰足的时代,一些人已经淡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浪费现象在经济富足的国家尤为普遍。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超过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9万亿元),美国和欧洲占其中的60%。在两年前的一次讲话中,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批评过该国食物浪费状况。斯图加特大学研究显示,德国每年约有1100万吨食物被扔掉。平均而言,每个德国人一年扔掉的食品约55公斤,折合235欧元(约合人民币1665.6元)。对此,默克尔呼吁民众做出更多积极改变。
依据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的数据分析,造成食品浪费的因素有很多。以普通家庭为例,产生浪费的首要环节在于购买。德国人习惯在紧张的工作后去超市大量采购,不少人会一次性购买数天乃至一周所需的食物,这就会导致因计划不当造成浪费,而大量食物的不当存储也会导致浪费。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部长尤利娅·克勒克纳表示,德国人不仅购买量过大,还特别急于扔掉保质期刚到的食品,造成大量超过保质期但仍可食用的食品被浪费。
不过,德国也是较早留意到食物浪费问题的发达国家之一。2012年起,德国政府就启动了主题为
“扔掉太可惜”的活动。之后,联邦内阁于2019年通过了《减少食物浪费国家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30年,零售和消费层面的食物浪费减半,并降低整个生产和供应链中废弃食品数量。在此期间,德国兴起了大大小小以节约食物为目标的公益组织。德国救济餐桌联合会有940个分支机构,共计6万多名义工一起管理着近3000个食品发放点。每天早上8点,“救济餐桌”专用运输车会沿着固定路线收集超市、面包房、旅馆等要丢弃的食品。工作人员负责挑选、收集合格食品,然后放入仓库,以极低的价格分发售卖给有需要的人。如今,德国已有近150万人得到了“救济餐桌”的帮助。
为了提倡和鼓励节约食物,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奖项,对减少食物浪费的想法和项目进行表彰。2020年,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特森索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新鲜索引”的软件,并获奖。用户只需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就能看到食品的产地、生产商、保质期、实际新鲜程度等信息。“新鲜索引”能帮助用户有效判断食品的真正过期时限,选择是否要将这些“仍可食用”的食品带回家。
在农业方面,名为“黄丝带”的项目获得了奖项。在德国,很多果树的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摘所有成熟的果实。同时,这些果实受到法律保护,没有主人的允许其他人不准采摘,就导致最后很多果实腐烂浪费。在黄丝带项目中,果树的主人们通过将领取的黄丝带系到自己的果树上的方式,表明这棵果树上的果实可以供大家采摘。在2019年,有近2吨的果实因此被“拯救”。目前,黄丝带项目已扩展到了德国多个州。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达成《减少食物浪费国家战略》的目标。比如,越来越多机构和组织推出“零浪费”烹饪课程,提供用各种剩余食材制作美食的菜谱。柏林“光盘幸福”协会长期开展线上厨房等活动,为参与者介绍如何让果蔬的皮、叶、根、籽等边角料物尽其用。协会还经营了一家同名概念餐厅,菜品原料全部来自附近商店捐赠的未售完食材,没有固定菜单,每天供应什么菜式全靠当天收集的食材而定。“光盘幸福”餐厅开张后很快就积累了人气,很多顾客慕名而来,品尝用朴素食材制作的特殊料理,支持和表达“零浪费”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