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上海百岁老人增十倍

·积极、乐观、豁达、不挑食是百岁老人共有的特点

受访专家: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动健康研究院院长 鲍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华

本报记者 施婕

人们对高寿一直有着无限的尊崇和向往。前不久,上海市发布“2022年上海百岁寿星榜”,有3689位百岁老人荣登榜单,其中还首次出现7对百岁夫妻,最高寿者现年已112岁。依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相关标准,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10万人中超过7人便是长寿地区的代表性指标,而上海市2010年就达到了该指标,到2021年,该指标已达23.5人/10万,可谓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

记者听百岁老人分享长寿秘诀

自2008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已连续15年发布“百岁寿星榜”,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街道的王汝庄老先生已连续8年上榜。10月18日,《生命时报》记者登门拜访了109岁的王老先生,他不仅是静安区最高寿的老人,也是上海市《静安时报》年龄最大的作者。到访时,王老先生正在写字台前读报,眼神明亮、面容温和、神情专注,衣着整理得一丝不苟。家人说,老人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偶尔写写小诗、听听京剧或用电脑玩一玩连连看。

家人告诉记者,王老先生除了有一些听力障碍外,身体几乎没啥大毛病,生活质量很高——92岁时还经常爬山,在103岁之前生活完全自理,自己买菜做饭;如今依然坚持独居,由住家保姆照顾生活起居。交谈中,王老先生在一旁听得十分认真,子女讲得不准确的地方,他会耐心地一一纠正,记忆力很好,思路也十分清晰。当记者请王老先生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时,他豁然一笑,说:“主要就是生活规律、不挑食,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人要豁达,不纠结、不计较。”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街道的金文倩老人,今年整整100岁,是首次上榜。与她一起上榜的还有她的丈夫——103岁的白伯桢老先生。4年前,他们住进了长宁区逸仙第三敬老院,接受专业照护。在旁人看来,他们十分恩爱,即使双双轮椅出入,也要手牵着手,平日里虽不多言语,却时时刻刻陪伴在彼此身侧。谈及长寿要诀,两位老人各有心得。白伯桢老人说,自己一辈子都与人为善,心态平和。金文倩老人认为,自己生活规律,胃口好,不挑食,喜欢吃水果,即使现在牙齿不好了,也会请护理员帮她把水果打成汁来喝。今年9月,两位老人的5个子女分批来敬老院为老人庆祝百岁生辰,五世同堂的幸福场景羡煞旁人。

在这家敬老院,还住着3位百岁老人,105岁的王云根老人是年纪最大的。他很喜欢与人交流,腿脚利索,完全不用轮椅,与记者聊天过程中,显得达观而洒脱。他说:“长寿没什么秘诀,最重要的就是心情愉悦,乐享生活才能健康长寿。当然,在开心生活的基础上,要有自控力。比如,我平时爱喝点小酒,但考虑到岁数大了,我就不喝高度烈酒了,只喝点啤酒解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位老人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注重规律生活,自控力很好,心态也好。逸仙第三敬老院院长葛春霄也表示,积极、乐观、豁达,几乎是百岁老人共有的特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动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健康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鲍勇说:“很多百岁老人的五脏六腑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这与老人们的健康理念息息相关。长寿老人大多有膳食平衡、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定期体检也很重要,一些癌症若能早诊早治,预后会很不错,老人即使带病也能长寿。”

女性占比高、男性增速快

记者发现,上海市百岁老人榜单中,男性仅占25.86%,女性占74.14%,这与过往全国的调查结果一致,能活过百岁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不过,男性百岁老人的增长速度却比女性快。从2000年到2021年,上海市男性百岁老人增加了82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5.52%,而女性的平均增长率为11.59%。鲍勇表示,这样的性别差异背后其实有深层次原因。

第一,生物学差异。女性的双X染色体,天生为女性健康提供了更多保护,譬如基因突变的几率更低、不容易患癌等。此外,相较于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对身体器官的保护能力更强,也降低了女性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

第二,社会心理差异。社会上虽然一直呼吁男女平等,但对男性的期望值还是高于女性,男性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压力更大。“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男性有不良情绪常羞于外露,容易因积蓄过多精神压力而损害健康,女性则更容易及时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三,生活习惯差异。男性往往应酬多,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等不健康饮食习惯也多,这些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社会对男性这些行为的认可度、包容度也相对更大,更是纵容了这些不健康行为继续发展。相对来说,女性的生活习惯更健康,平时注重保健,有些小毛病会及时去医院诊治。

第四,政策红利。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女性健康,很早就出台了《母婴保健法》,每十年会发布一次“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把妇女、儿童健康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男性老人加入百岁寿星大军的速度加快,应归功于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在上海从事多年社区老年保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主动参加社区体检、咨询保健的男性老人明显增多,不少男性老人在医生建议下,改掉了不良嗜好,开始积极锻炼。鲍勇补充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知识普及,男性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上海长寿经”值得推广

对比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百岁老人的人口占比不仅名列前茅,增速也非常快。目前,上海市还有2589位99岁的“准寿星”,可以说,百岁老人的“后备军”非常强大。就增势来看,1953年,上海市仅有1名百岁老人,2011年突破1000人,用时58年;从1000人到2000人,用时6年;从2000人到3000人,用时仅3年。2000年到2021年,上海百岁老年人口增加了10.5倍,年均增长率达12.3%。另据2022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消息,2021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4.11岁,超越北京市、广东省等经济发达省市,持续多年领跑全国,并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水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上海市之所以成为长寿领先城市,依托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和老龄社会管理的高水平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之一,医疗服务供给较充足,社会保障政策也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政府很早就在老龄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规划,如今,“9073”养老服务模式已基本成形。在上海市,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约3%在机构养老。为了保障养老的“大头”,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国率先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例如,实施“养老顾问”制度,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或专业“养老顾问”将养老政策传递给每家每户,并帮助其对接寻找养老院、获取照护资源、享受助餐服务等具体问题;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行“老伙伴计划”“老吾老计划”“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等项目,为老小区加装电梯,在居民区增加“口袋公园”、老年兴趣活动室等,致力于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活力。

记者从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了解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是保障高龄老人照护的核心措施。近年来,区政府立足老人不同需求,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比如目前已实现高龄独居老人应急呼叫服务全覆盖,还拓展了服务场景,增加了一键预约挂号、一键打车、一键咨询等服务。全区试点推广“家床”服务,政府提供补贴,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家里,使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养老院般“多对一”的照护。

鲍勇说,在长寿因素中,长寿基因只占15%左右,更多因素来源于外在原因和后天行为。此次榜单上有多对百岁夫妻也足以说明,相同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他们长寿有着积极作用。上海市老人的饮食大多较精细,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他们的餐桌上能看到非常多的食材,而且一定有新鲜绿叶菜。与很多地区的老人相比,上海市老人的健康意识较强,不少人坚持每年体检,还会根据自己的年龄、疾病史等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检查项目,并积极预防和治疗。2021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已达39.73%,尤其是健康饮食和慢性病管理等行为改善明显:57.91%的居民知道吃大豆制品的好处,83.18%的居民知道水果不能代替蔬菜,64.71%的居民能正确掌握吸烟危害的知识。再结合百岁老人们的经验来看,除了均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健康基石外,保持较强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珍惜自己的健康,同时多参与社会活动,让晚年过得丰富精彩,也是长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