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心血管不好要防摔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黄  东

跌倒是65岁及以上老人受伤相关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患有心血管病的老人跌倒风险极高。近日,美国心脏学会发布的《心血管病患者跌倒预防和管理科学声明》指出,40%~60%的心血管病患者存在跌倒风险,很可能导致身体残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因此致死,必须引起重视。

在所有心血管病患者中,患有心衰和心律失常的人跌倒风险最高,可能是由于这两类疾病会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减少引发的。另外,心血管病患者往往服用多种药物,如果药物剂量或合并用药增加,影响血压或心率时,就可能造成跌倒。比如,降压药使用不当,会引起血压过度降低或升高的情况;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心率过慢或过快,为跌倒埋下隐患;地高辛、扩血管药物和利尿剂,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肌肉无力、视力模糊等问题,也会引发跌倒。另外,服用某些非心血管病药物也会增加跌倒风险,比如降糖药引起低血糖,抗焦虑、抑郁和癫痫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声明》中特别强调,60岁以上人群中,30%~60%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这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血压调节异常的表现,即在快速由卧位或坐位转为站立位后血压无法调节,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等现象,服用降压药和合并帕金森病的老人尤为多见。建议老年人在家通过测量卧位、坐位和站立位的血压,进行观察判断,若不同体位的血压读数差异大,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诊治。

虚弱也是诱发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虚弱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非常普遍,半数心衰患者存在这一问题,其生理储备减少,对压力源的易感性增加,肌肉无力,反应减退,跌倒时很难控制身体。此外,环境因素,如地面光滑或不平、有障碍物、环境光线较暗、温度变化等,都会增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跌倒风险。

为防止跌倒引发严重后果,《声明》指出,一定要识别风险因素,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比如,调整药物、重新评估治疗计划、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正确管理心律失常等。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饭后应静坐30分钟,以免餐后低血压;调整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和降压药等;天气炎热时,要保证饮水量,确保血容量正常;从坐位转为站立位后,可迅速做双腿交叉动作,有助缓解不适;夜间抬高床头约15厘米;住院时避免不必要的卧床休息。虚弱和患有肌肉减少症的患者,应优化治疗,进行心脏康复,加强锻炼,可降低跌倒相关伤害的风险。而且,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化,既要包括有氧运动,也要有力量锻炼和平衡训练,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有助增强平衡感。生活中,老人应穿着防滑鞋和合体的衣物,改善居家环境,家具高度要适中,马桶边安装扶手,浴室放置防滑垫等,外出时如有必要,可携带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

除了减少跌倒,还要学会怎么倒,以减少可能带来的伤害。跌倒瞬间采用两个动作能够有效降低伤害:拉或扶住身边的固定物;用手撑地。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最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伤害以及治疗护理的难度相对要小得多。而臀部着地会造成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后期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发现身边有老人跌倒,《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建议,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处理。首先拨打120,如有外伤出血,要进行止血包扎。如果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和心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无意识且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和鼻腔中的呕吐物,防止误吸;如果无意识且伴有抽搐,应在患者身下垫软物,稳定侧卧位,不要硬掰患者抽搐的肢体。如果患者有意识,并伴有头痛、口角歪斜或语言不利,可能是脑卒中,扶起会加重病情;如果患者表示肢体(腰骨)疼痛、位置异常或大小便失禁,可能是骨折或腰椎受损,切勿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