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行为特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 健

本报记者  张 健

编者的话:家长常觉得孩子行为捉摸不定,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路易丝·埃姆斯指出,孩子成长模式是有规律的,她通过大量研究,总结了7~14岁学龄儿童的行为特点。本期,《生命时报》特邀教育专家进行解读,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

7岁,道德感萌芽

7岁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家庭地位和价值。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从这时候开始,孩子更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尤其是老师。此时道德感的萌芽开始建立,他们开始懂得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偶尔也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不去抵赖、推诿,有意愿遵守规则。有的7岁孩子依旧喜欢顶嘴。他们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磨磨蹭蹭。孩子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建议,家长要多表达认可,当孩子表现良好时,要及时予以反馈,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8岁,有探索精神

在这一年,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会忽然严格起来,甚至苛刻。这是因为他开始建立道德是非观,明白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愿意做个好孩子,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认知,不再局限于父母的“准许”或“不准许”,而是根据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来建立。孩子心智已经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如桌子、抽屉、箱子和床。他情感上最依恋妈妈,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他还充满了探索精神,喜欢这里跑一跑,那里抓一抓,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也因此,8岁孩子玩耍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他们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开始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喜欢和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玩,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

杨健教授提醒,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及时提醒或做好训练,预防受伤;妈妈每天至少要抽出半个小时陪伴孩子,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9岁,独立性加强

9岁是独立性明显加强的年纪。但在学习上出现了“高原反应”——很多孩子突然成绩下滑,明显吃力。杨健教授表示,这是因为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出现,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抽象观念,还需要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此时,大多数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上学的许多准备工作。但有的孩子还是丢三落四,要家长不时地提醒。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尤其喜欢聊自己某些成功、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学校发生的特别事情。 成就感对于9岁孩子相当重要,他往往会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杨健教授建议,家长应在9岁前多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帮孩子度过三年级的“坎儿”。习惯是先从被动期行为(靠父催促)逐渐到自发行为(孩子主动做,但还需父母提醒),再到自觉行为(孩子自我提醒),最后才形成习惯(自动行为)。需注意,培养好习惯越早越好,14岁前帮孩子形成各种好习惯。

10岁,很容易生气

从10岁开始,孩子进入一个新的成长周期,视野开阔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力量也增加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惧怕的情绪也变少了,比如有些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开始不再害怕。

10岁孩子很容易生气,有时生起气来就像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如果感到悲伤有时候会落泪,但通常不会当着别人面哭,因为此时的他们开始有些要强,在乎自己的“面子”。 因此,他们即便伤心,通常也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对此,杨健教授提醒,家长对这一时期孩子的起伏情绪应该多些理解,要知道这只是这一年龄孩子的特点,并不是孩子不乖了、变坏了。但也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情绪,不能纵容他们随意摔砸物品,以免养成不良习惯。

11岁,喜欢交朋友

11岁最明显的特点是兴趣爱好向外延伸、自我意识增长。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在情绪方面,11岁的孩子叛逆苗头已经生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喜欢对抗性,不愿独自玩耍。杨健教授表示,近年来调查发现,这时孩子对性的感知开始萌发,进入青春前期。他兴趣广泛,不像之前和异性划清界限,开始喜欢和异性一起玩耍。

这时孩子很重视朋友,心理上也更需要同龄伙伴的认可与支持,家长可以让孩子多与小伙伴来往,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活动,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同时也要进行早期的性教育,让他们正确与异性相处。比如,男孩子要尊重女孩子,女孩子与男生相处时要注意哪些分寸等。

12岁,青春期开始

孩子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开始凸显。男孩子肌肉增多、喉头发育,女孩子来初潮。孩子第三次心理反抗期到来,开始独立于父母,不喜欢父母唠叨,有自我主张,甚至易和父母对着干。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他们自信独立、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自己处理,同时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增加,偏爱集体活动。此时,他们的是非观受同龄人影响超过父母,思考、立足点都倾向于同学多一些。很可能有些道德是非观已经和父母不一致了,值得引起注意。

杨健教授提醒,家长不要唠唠叨叨,对于孩子一些行为的纠正,话要少说,点到即可,同时态度鲜明、坚决,说到做到。孩子已经有了隐私意识,不要去翻阅孩子的日记、书包。

13岁,常自我纠结

这是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孩子会一改12岁时的阳光、活泼,突然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看待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意与家长过多讨论。大多孩子懂得克制自己,有了一些理性思维,遇到好吃的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不用事事让家长督促。 此外,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会提升,头脑中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修理和制作东西,在男孩子身上可能体现得更明显。

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杨健教授建议,家长应给予适当的空间和尊重。孩子有心事,要多关心,以平等的态度多和孩子交流,走进他们内心。

14岁,行为须把关

14岁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是个角色多变的少年,而且一点都不忌讳和异性交朋友,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他们独立性增加,包容性更强,对看不惯的事情敢大胆批判,但对不良的事情也能包容。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由于追求标新立异,孩子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沉迷游戏、早期性行为、接触毒品等。

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况,家长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多加关注,发现孩子有任何异常表现时,多沟通,多关心,正确引导。如果孩子有一些极端情绪或异常行为表现,要引起重视,及时疏导。杨健教授表示,学校、社会和家庭要齐上阵,为孩子的行为把关,做好预防。好在14岁孩子兴趣广泛、思维也相对成熟,只要教育得当、不被忽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