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虚实结合治小儿遗尿

受访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一科主任医师 张伟

本报特约记者   郑文韬  蒋雪峰

遗尿,俗称尿床。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来说,尿床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孩子到了5岁以上仍然出现每月至少1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的尿床行为,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其实是一种疾病,临床上称为“遗尿症”。遗尿是常见儿童疾病,目前5岁及以上儿童中遗尿发病率大约在10%左右。有研究显示,每年约15%的遗尿患儿会自愈,但也有1%~2%患儿的遗尿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在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一科主任医师张伟教授看来,遗尿虽然不会造成身体损伤,但若不积极治疗,会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家长的批评和身边人的嘲讽会使患儿消沉或自卑,严重者甚至产生精神障碍、情感障碍和社交障碍。

儿童好发遗尿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主要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夜间膀胱充盈的神经冲动未能充分诱导患儿觉醒,从而产生在睡眠状态下不自觉排尿的现象。中医则认为,遗尿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的表现。《黄帝内经》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的正常代谢与肺、脾、肾、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而小儿因为反复外感、久病体虚、喂养不当等原因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若脏腑失调,则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司,致使三焦通调水道不利,膀胱失约,则发为遗尿。同时,中医认为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有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这与遗尿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清代医家程文囿在《医述·杂证汇参·小便》中有云:“梦中遗失,醒而后觉,童稚多有之,大人少有也。夫童稚阳气尚微,不甚约束,好动而魂游,故夜多遗失。”认为遗尿与小儿脏腑功能尚不完善有关;张秉成在《成方便读·收涩之剂》中有言:“夫遗尿一证,有虚寒,有火迫,然皆由下元不固而致为多。凡老人、小儿多有之,因老人肾气已衰,小儿肾气未足之故。”指出小儿肾气尚不充足、下元不固是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西医对于遗尿症的药物治疗多采用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如醋酸去氨加压素等,目的在于增加肾小管对水液的重吸收以减少尿量,短期疗效显著,部分患儿在服药数天后即可改善症状。然而该药物停药容易导致症状反复,需要患儿配合长期服用,整体疗效不易巩固。张伟说,中医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擅于从整体观念调理患儿的体质从而治疗遗尿。“不同的小儿患有遗尿症的病因病机是不一样的,若患儿遗尿量多次频、小便清长,且兼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智力迟钝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型,此类患儿要侧重温补肾阳;若患儿感冒后发生遗尿或遗尿加重,并且有动辄多汗、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纳差便溏的表现,为肺脾气虚型,此类患儿应注重补肺健脾;若患儿尿黄短涩、夜寐不安,平素性情急躁、五心烦热且多动少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为心肾不交型,应注重清心滋肾安神。”

张伟行医近40年,临证擅长用中医中药方法调治小儿遗尿。她认为小儿患病易虚易实,临证应抓住病机根本,注重对小儿遗尿的虚实辨证。虚证治宜扶正固本,重在恢复并巩固肺脾肾三脏对于水液代谢的调控功能,对于肺脾气虚的患儿,张伟常选用补中益气汤。若患儿偏重肺中虚冷,常加减使用甘草干姜汤;若患儿脾失健运严重,加砂仁、神曲;对于肾气不足的患儿,张伟喜欢用桑螵蛸散合菟丝子散加减,以温补肾阳、固摄止遗;若患儿有先天不足、髓海失养的表现,如智力较差、倦怠乏力,常加减使用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等补益之品填补肾精,温肾的同时还要注重健脾,常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等,以后天补先天。对于实证,张伟认为心经有热是小儿遗尿最常见的实证病机,这类患儿常常伴有肾气不足、下元不固,表现为心肾不交证,治疗上常遣用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以清心滋肾,常配伍使用酸枣仁、远志、茯神等药物。此外,张伟在治疗小儿遗尿中非常重视对心神的调养。《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有痰湿蒙心,或痰火扰心,使心神蒙蔽,入夜后心神难以振奋,不易唤醒,易发为遗尿,张伟认为此类患儿治疗上应兼顾开窍醒神,使用茯神、远志、石菖蒲、郁金、炙麻黄一类的药,安神与醒神并用,旨在恢复心主神明之职。

除了药物治疗,张伟经常嘱咐家长调整患儿饮食作息,日常注意饮食清淡,在保证孩子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量基础上,睡前2小时限制喝水,培养孩子睡前排尿的好习惯,提醒孩子起夜。另外,小儿着凉后容易诱发遗尿,因此日常应注意避免受凉,尤其注意足部和腰腹部的保暖,可以每天使用热水泡脚。也可使用中药外敷的方法,取五倍子、吴茱萸、小茴香、补骨脂、附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取20克水调成糊状,外敷神阙和双侧涌泉穴,睡前敷贴,次日晨起取下,每晚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