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感染高峰期”受多因素影响,城市早于农村到来

最近,媒体和大众都在讨论“首轮感染高峰期”的问题,用各种工具、算法、模型,计算各城市第一波疫情高峰期。在我看来,对于任何疾病,特别是对重大疫情,科学地预测疫情态势和走向,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型来预测,都存在诸多变化。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疫情参数,比如,病毒的实时传播力、危害度,人群免疫水平,不同场景下防控措施的力度、范围等。此外,人口密度、年龄结构以及人群健康差异也不一样。

所以,仅仅从一个病毒、一种疾病的角度来预测,显然很难达到准确。因为这些参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人群、不同阶段都是动态变化的。要分成不同场景来做动态的预测、反复的预测、紧密科学的预测,不能过度地迷信某一个或者某些预测。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疫情正处于上升阶段,什么时候达到高峰?不同学者都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也是一种预测的方式。但总体来看,任何一个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都要经历5个时期:引入、扩散、上升、高峰、下降。所以,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以某个省份、某个地区、某个人群,不同区域的情况也不一样,峰值出现的先后次序又不一样。

从当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和流行来看,有些城市已经进入快速上升期,有些还处于早期扩散期,最终的峰值在不同区域之间会有时间差异。从城乡来说,城市达到的高峰时间可能要比边远、农村地区要来得早。从感染人群来说,活动较频繁、外出比较多的人,往往是第一波被感染的人群。随着感染的推移,老年人、流动性较小的人群,很快也会进入感染高峰。至于是否会面临疫情吃紧的情况,有几个重要参数值得考虑。一是重症的发生情况,二是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这种挤兑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疫情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了日常的医疗服务,导致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对此,我认为现在急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二、配置相关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储备、药物供给,坚持分级诊疗,促进能力提升,做好公众教育。三、采取适度的社会干预措施,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并不是完全放之不管。要根据医疗挤兑是否发生及其强度,适当、有序地来采取一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使这个峰值不太高,压低到可以有效应对的水平。四、强化对于病毒变异的相关监测和科学研究。

从疫情三年的整体防控过程来看,我们采取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措施,卫生健康系统在这当中起了非常重要的骨干作用。卫生健康系统有两大子系统: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在各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公共卫生系统,对于疫情的监测,形势研判和分析,对于政府确定防控策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都做了大量工作。

当然,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和漏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比如,如何使这个体系的机制,尤其运行机制的活力、能力,特别是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等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尤为重要的是能力建设,人力资源最为关键。我现在所在的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特别强调培养一些符合这类要求的交叉学科人才,公共卫生如何在重大疫情方面,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未来要重点考虑。

公共卫生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群体视角,综合的研判和分析,通过概率来进行推断,因此,人才需要多学科培养,才能使得公共卫生体系真正在疫情中发挥作用,成为重大疫情方面的侦察员、参谋员、协调员、组织实施员。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有效地防控重大传染病疫情,公共卫生系统和公卫人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当前,公共卫生系统有几个方面工作需要重点强化。第一,不能放松病毒的变异监测工作。第二,针对不同场景下进行疫情形势研判,并提出不同场景下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使措施进一步优化完善。第三,抓牢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弱势人群的接种。第四,提升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教授他们必要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