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提高国民心理健康需要四方发力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卫生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的心理健康。

第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心理健康行业的工作目标、方向和路径更加明确。这里面有一些标志性事件:2017年,国家卫计委、中宣部、民政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第一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性指导意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个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2019年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中,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正式发布,针对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部署完善心理健康和卫生服务。

第二方面,健全工作体系,心理健康工作的网络逐步搭建,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的意见》,推进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修订并印发了心理治疗规范、精神障碍诊疗规范等一些规范性文件。并且,成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立了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协同全国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形成了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管理服务队伍和工作队伍。

第三方面,推进机制建设。重点体现在智慧心理融合服务的机制建设,来满足公众心理服务需求。特别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开展了三年的试点工作,全国有32个省份的80个试点地区,基本建成了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1180多个县区可提供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社会康复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还会同教育部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关爱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指导各地搭建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持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研究工作。

回顾梳理这些工作,可以说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和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从工作层面来说,现在的服务资源整体还是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仍然长期存在,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服务标准、规范还需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从工作角度来说,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正确认知亟待加强,推进全民心理健康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行动。

党的二十大对重视国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我们中心的主责主业,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助力提高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充分发挥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在落实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的行业引领作用。中心倡导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落实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具体任务,围绕主要行动目标实施效果和进度,开展一系列理论、政策、规划、标准的要求。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以及人员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整体发展态势,引导全行业工作科学、规范、高质量的发展,推动服务供给和质量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第二,聚焦疫情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促进相关管理服务体系的搭建和完善。针对疫情后重点人群,持续开展心理问题防治研究和探索。例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制定新阶段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案,针对儿童青少年重点人群,探索综合防治策略。除了一小,还有一老,组织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基础上,2022~2025年,计划在全国广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预测,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体制建设方面,联合国家精神与疾病医学中心力量,推进区域协同的精神疾病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服务网络建设。

第三,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发挥先行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国家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源库,推动各地宣传科普建设,积极联合行业内外的各相关部门,扩大多区域、多场景、全人群的宣教覆盖范围,推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一体化建设,科普、宣教平台心理援助平台,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形成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第四,努力推动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队伍。快速建立专业人才培训体系,筹建培训平台,组织各方力量研究编制分级、分类培训课程。联合各省精卫中心、医生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建立培训基地,加大从业人员培养和宣教力度,推进职业发展路径和疾病建设,全面推进精神健康疾病卫生人员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