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青少年身心健康,离不开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培养

新冠疫情暴发三年以来,对很多人的心理状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最为严重的长期影响。结合有关数据以及一线工作者的直观感受,三年来,抑郁、焦虑、自伤、自杀的学生人数比以往有了较大增长。可以说,疫情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作用,原因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首先,心理发展被延缓。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而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大量、多元的外界反馈,即需要和外界互动来形成“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能力”“我有什么爱好”“我哪方面有不足”等一系列认识。但是,由于疫情期间各项管理措施和疾病本身的限制,很多学生被封闭在家,来自外部的反馈大幅度减少,严重延缓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第二,心理健康受到比较严重的挑战。疫情期间,很多孩子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抑郁焦虑状态,表现为不想上学、逃避线下活动等行为。这是因为在正常生活被打破后,个体心理健康所特别依赖的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感被严重削弱。尤其是自主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这种自主感和控制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在疫情期间,归属感也大受影响,同学相见不相识,青春友谊无所终。自主性和归属感的降低,是影响孩子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第三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习能力养成上。有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但在疫情影响下,学生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上网课,一个未成年人对着电脑,每天集中精力听8节课,还要完成相应的作业,是很困难的。无论是初中、高中抑或大学生,长期上网课对于知识获取、学习能力提升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很大的损害,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一致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林崇德教授牵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三大核心素养,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契合了个人的自我发展、学习能力、社会责任、人际交往等几方面的素质要求。我认为,在今天要保证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把握。

第一,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培养。目前,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心理问题发生率越高,这与现代社会所采取的市场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是大一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是光宗耀祖、飞黄腾达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在统一的社会价值观下,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被赋予了动力的。进入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后,市场经济带来了选择人生道路和价值意义上的个体自由,人们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共同价值观的方向指引,需要每个人独立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体系,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普遍会面临精神虚无的生存困境,对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感到迷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多焦虑情绪。家长有责任去身体力行地倡导自己认同的个人价值,也鼓励孩子探索多元价值,从而引导和帮助孩子形成既有个人独特性,又符合国家、社会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获得足够的内在精神力量。

[if !supportLists]第二,积极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种种挑战,学生必须要有乐于学习的态度和创新性的学习思维与能力。

第三,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面对考试升学这一紧急而重要的升学任务,老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这一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是不可忽略的,是更为重要的。要认识到学习、成长是有张有驰和存在认知规律的,并非学习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应当给孩子足够放松休闲的时间,让其有自由发展的精神空间,这是保持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必要的条件。

我认为,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把每一门学科的课堂变成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生涯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其意义感和价值感。在提高分数的同时,也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