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职场上,员工最希望满足三个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以来,人们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增加了25%。还有一些人在三年疫情期间经受了一些创伤事件,可能出现创伤性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到底哪些问题更严重?什么样的干预手段更有效?还需要有严谨的研究设计、追踪研究,来帮助我们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际上,疫情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很大。经历三年的疫情,大家在经济信心、消费行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社会心态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社会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影响,会比较长远。同时,它可能对我们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应该加强。

在此我想特别呼吁一点,当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当我们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不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我们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管是个人方面,还是政府方面的,有没有做好准备?应该建立一个中国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来帮助我们度过这方面的危机。比如,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在个人层面,如果接受了应急心理相关的科学知识,人们心里比较有数,就不会那么恐惧和害怕;在组织层面,除了医疗机构,社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可以提前了解老百姓有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就能够提供高质量、针对性的干预。

理想的情况是提前干预。当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时,有些可能只发生在局部地区,影响生命安全的人不多,但它通过信息传播的放大会使得更大范围的人都受到心理方面的影响。此时我们应当做好应急心理处置。

疫情的影响终究会过去,现代人的更多时间都在职场度过,好的职场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个体因素,比如员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因素,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很艰难的事情,他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不太好。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进行疏导,有条件的可以搭建自己的平台,没有条件的可以请第三方机构为员工提供这样的服务。

二是工作本身带来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我们做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心理健康研究,发现这项工作本身给其带来的压力就很大。主要包括工作任务重,突发应急任务多,有时一些工作内容跟他的理念甚至是价值观有冲突,还有就是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忙了工作照顾不了家人。这种情况,还得从解决根本原因的角度入手,减轻员工压力。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工作也是一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喜欢做这件事,打心眼儿里想去做;一类是没得选择,或者为了某种回报不得不去做一件事。前者是自主动机,后者是被动的动机,哪种动机做事更快乐、效果更好?这个显而易见。

问题是如何把员工的自主动机激发出来?心理学研究有很多理论给我们提供指导。在职场上,员工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如果能得到满足,他就更有干劲。这些需求包括:

1.自主的心理需要。让员工有一定的自主权决定怎么实现工作目标。

2.胜任的心理需要。人都期望自己是好的、成功的,如果员工做好了一件事,管理者能给予一些积极的反馈,员工这方面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更好地投入工作。

3.归属的心理需要。人是社会性动物,是需要有归属感的。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关注、支持和认可,也能够给别人、给同事关注支持和认可,这就是归属感。

自主的、胜任的、归属的,这些都是很基本的心理机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际上在影响着员工各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如果职场能够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员工工作效率会更高,生活也会更健康、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