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19种真菌被列入警示名单

◎高致病率、高漏诊率、高耐药性,导致每年至少150万人死亡

受访专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 卢洪洲 □感染一科副主任医师 孙丽琴

本报记者 施婕

真菌虽然微小却能致命。据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150万人的死亡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首份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简称“清单”),以警示不断上升的真菌感染风险。

四种真菌“很要命”

长期以来,真菌一直被人们忽视,相关研究非常欠缺。此次清单详细罗列了其危害,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根据抗真菌耐药性、死亡率、循证治疗、诊断方法可获性、年发病率、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将19种真菌病原体划分为严重优先级、高度优先级、中等优先级。其中,严重优先级对公共卫生的危害程度最大,包括以下4种。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致病性酵母菌,生活在土壤、腐烂的木材等环境中。人若不慎将其吸入肺中,可引起隐球菌肺炎,若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或血液中,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血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副主任医师孙丽琴介绍,新型隐球菌感染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和颅内压升高,导致肾衰竭、失明、脑疝,甚至死亡。感染新型隐球菌的死亡率为41%~61%。器官移植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失代偿性肝硬化者感染风险较大。

耳念珠菌的分布非常广泛,一旦发生念珠菌血症,可导致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眼睛、骨骼损伤。感染耳念珠菌的死亡率为29%~53%。危重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被侵袭。此外,以前使用抗真菌药物,特别是三唑类药物,也与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增加有关。

烟曲霉是一种常见真菌,腐烂的落叶上很可能就附着了烟曲霉。研究估计,每人每天会吸入10~100个烟曲霉孢子。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会因此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继而扩散到其他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曲霉菌病一旦发生就是危重症,致死率为47%~88%。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微生物群中的常见菌种。在人的免疫力下降或滥用抗菌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的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可能过度繁殖,引起黏膜、皮肤、内脏以及神经系统感染,可侵入血液并导致器官衰竭。尽管积极进行抗真菌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总死亡率仍保持在20%~50%的高位。

高度优先级包括7种真菌,分别是光滑念珠菌、组织胞浆菌属、真菌性足菌肿病原体、毛霉目、镰刀菌属、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中等优先级有8种真菌,分别为赛多孢霉属、多育赛多孢、球孢子菌属、克柔念珠菌、格特隐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耶氏肺孢子菌和副球孢子菌属。其中,多育赛多孢、镰刀菌属、毛霉目、赛多孢霉属因产生了高度耐药性,被世界卫生组织重点提及。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传染病截然不同,真菌感染并非通过人际传播,而是从环境中感染的。虽然免疫功能健全的人能抵御真菌,但免疫力低下者却很容易感染。据统计,最容易患上侵袭性真菌病的人群包括癌症患者、艾滋病患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结核病患者以及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几率。据报道,2021年印度第二波新冠疫情期间,超过4000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于真菌感染。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地理范围都在扩大。耐药性问题,以及许多地区的诊疗手段有限,加剧了侵袭性真菌病的威胁。

真菌感染诊断有困难

虽然真菌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分布与耐药特性存在很大差异,但此次清单与我国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军事医学研究院针对2008~2017年间我国深部真菌感染(不仅侵入皮肤和黏膜,还侵入深层组织和内脏)病原谱及流行特征的一项综述研究显示,91454株病原体中92%为念珠菌,2.4%为曲霉菌,其中念珠菌对我国公共卫生的威胁最大。此外,地方性真菌病,在我国南方以马尔尼菲篮状菌为多见。新型隐球菌感染,同样是在我国南方更常见,北方相对少见。欧美国家常见的组织胞浆菌感染,在我国较少。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卢洪洲表示,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抗药性真菌感染都越来越严重。目前,临床可使用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仅有四类(唑类、棘白菌素、嘧啶和多烯类),正在开发中的药物仅有少数。虽然现有的抗真菌药物是有效的,但其存在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真菌耐药性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其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逐年增加。以念珠菌为例,光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耐药率显著增加,由12.2%增至24%。此外,得益于诊断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包括毛霉目在内的少见真菌感染检出率越来越高,而敏感治疗药物的选择仍有限。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接受侵入性治疗、广谱抗生素、器官移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高危人群扩大,侵袭性真菌感染比例逐年升高。”卢洪洲表示:“侵袭性真菌感染面临高发病率、高漏诊率、高死亡率等现状,相对细菌,诊断上真菌培养鉴定需要更长的时间,真菌体外药敏测定更加复杂,且对临床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因此,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迫在眉睫。”

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贾斯廷·比尔兹利曾表示,长期以来真菌一直被忽视,以至于人们几乎不了解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首先,临床上对真菌的认识不充分、检测落实不到位,导致公众对真菌感染传播来源、高危人群、健康损害等的认知严重不足,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众对真菌疾病的了解只有“脚气病”。其次,对于大多数真菌病原体,目前缺乏快速灵敏的诊断方法,现有较好的诊断方法因技术或经济问题难以在全球范围普及,因此缺乏真菌致病的研究数据,以至于无法估计真菌疾病对全球人口的确切影响。最后,相关部门对真菌开展的健康教育、专项监测和干预行动存在不足。

面对真菌感染这一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卫生组织主管抗菌素耐药性的助理秘书长哈南·巴尔克希等多位专家共同呼吁,人们应提高对真菌感染的关注。卢洪洲表示,清单只是提纲挈领地做出警示,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应对侵袭性真菌感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公共卫生干预。 卢洪洲建议,应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可将真菌疾病纳入各级临床医疗培训和公共卫生培训,并定期考核。此外,还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干预,降低疾病负担较重地区的诊治成本。

加大研发创新方面的投资。准确的诊断是正确抗真菌管理的基础,因此要尽快优化当前的诊断模式。此外,改进现有治疗方法,优化联合治疗,可以防止真菌耐药性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真菌学研究、抗真菌药物研发和诊断方面加大投入。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真菌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卢洪洲建议,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对公众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危人群,开展主题宣传,促进大众真菌防控能力的提升。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腐烂的木材、落叶,少去公共浴室等温暖潮湿的环境,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居室及衣服鞋袜的消毒,避免滥用抗真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