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黑土地迫切需要保护

受访专家: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教授 谷思玉

本报记者 徐 盈

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近7%,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北美洲中南部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区、中国东北地区及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区。我国东北黑土地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达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为18.53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其粮食产量和粮食调出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4和1/3。

然而,受人类长期干预和全球变暖影响,我国黑土地的土壤侵蚀加剧。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9年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为21.87万平方千米,占黑土地总面积的20.11%;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元素衰减,近60年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土壤结构也发生改变,导致蓄水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都有所下降。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教授谷思玉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黑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3个:

土壤侵蚀。黑土地形多为漫川漫岗,农田多为坡耕地,易发生水土流失;黑土区春季干旱,常遭受风蚀侵袭。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面积达13.98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达7.89万平方千米。

土壤退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可能会加剧土壤的退化。东北部分地区存在土壤利用超强度、农药使用不合规等问题,此外在种植结构、耕作方式、施肥制度等方面也有待提升。

气候变化。东北区域气象中心组织观测的数据显示,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10年。气候变暖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造成地力下降。环境污染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也会影响土壤质量。

黑土地退化首先会导致生产力下降,作物的产量、品质等都会受影响。其次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黑土肥力下降会导致黑土环境下的水体、空气、生物受到威胁,影响生态环境的功能性和稳定性。此外,经济效益也会因此下跌。不仅当地收入锐减,其他省市的人们也可能遭遇物价上涨等情况,影响日常生活。

谷思玉说:“近年,国家对土壤保护非常重视,连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通过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等。”今年8月1日,我国出台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为贯彻落实该法有关规定,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黑土耕地保护的通知》,要求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四省(区)自然资源厅切实加强黑土耕地保护,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在我国未来的黑土利用上,谷思玉认为有两点需要加强。一是技术落地的效率。现在有很多技术和专利仍停留在纸面上,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这既需要技术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更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二是土地利用的精准区划与管理。目前,我国作物种植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部分地区是自发或受市场经济影响形成的种植带,缺乏科学统筹与规划。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在落地的过程中,也未能根据土壤特性做出相应调整,各种措施间联动不够,效果受限。谷思玉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出台的初衷,是为了强调黑土战略地位以及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让农业科技工作者外的普通百姓都认识到,我们的生存与黑土地息息相关,黑土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我国黑土面积相对较小,却需要高强度的利用,无法像其他黑土区那样施行大范围的休闲制度。但谷思玉表示,只要搭配相应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对土壤的危害。政府可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规范耕种;采用补贴等政策,激发他们应用新技术的动力,在保护中发挥黑土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直接参与者合法利用黑土。相关企业在研发农药和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要以保护黑土为前提,并依法进行售卖。耕种者积极学习、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不自觉的破坏。

普通民众增强保护意识。在日常科普宣传中,各单位应突出黑土的重要性,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让保护黑土的意识在人们脑海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