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本报采访多领域专家展望疫情趋势
本报记者 张芳 高阳 施婕 张健 李珍玉
过去3年,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的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将重症和死亡率始终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如今,正在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已呈现出致病性低、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我国也适时调整优化了防疫政策,并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降级为“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我们进入防控新冠感染的新阶段。新的一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与新冠正面交锋的“第一人”,未来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新冠的长期挑战?《生命时报》在新年伊始,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部长李红霞:新冠救治和正常诊疗都要稳住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有序放开,从2022年12月中下旬以来,一些地区新冠感染后的急、危、重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新年伊始,可能迎来重症高峰。对于综合性三甲医院来说,既要稳住日常的诊疗秩序和医疗质量,又要承担起新冠重症的有序救治,这就需要逐步整合资源,做长远打算。
第一,保证有足够的病床收治患者。三甲医院最好形成阶梯式、多点位的救治模式。以我们医院为例,第一阶梯是开放感染科隔离病房和呼吸科病房。第二阶梯是开放老年科病房。因为需要住院的新冠感染者中,老年人多,我们把老年科的呼吸和心内两个亚专业病房都开辟出来。第三阶梯是跨专科收治,如果患者仍不断增加,可再开辟其他科室,比如血液内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等也腾出部分病房收治患者,尤其涉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救治,必须由相应专科共同配合。
第二,其他医疗工作要正常运转。除了新冠感染的患者,各类基础性疾病、专科疾病的患者还要正常收治,透析患者、癌症患者、其他手术患者等的救治更是不能停歇。健康面前,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不停诊、不延误,为每个生命的救治全力以赴。
第三,必须防控院内交叉感染。院内感染防护是医疗安全的原则底线,要坚持做好院内重点区域、医疗垃圾等的卫生消杀管理;在病区、手术室要建立阴性区域和阳性区域,避免交叉感染。请患者和家属多些理解和自律,共同遵守医院的疫情防控规范,这既是保障自身诊疗顺畅的基础,也是尊重他人生命健康的美德。
第四,最大限度保护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健康不仅关乎个人,也关系医疗救治能否正常进行。医院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医护人员关心和支持。例如,为医护人员发放充足的防护物资,提供防治新冠的中药等。由于救治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在感染后也不得不带病上岗,建议医院要迅速为员工开展CT排查,以更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不鼓励有严重肺炎症状的人员继续上岗。
第五,保障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给。防疫政策调整初期,由于患者数量突然增多,加上部分人盲目囤药,导致药品和急救设备出现短缺。三甲医院要发挥所长,在传统药品短缺时,加紧院内制剂生产,及时补充可替代药物。为了避免急救医疗器材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各医院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采购到位,做好更常态化的准备和其他应急预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彭志勇:重症资源和人力需要补充
当前,全国各地陆续迎来疫情高峰,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也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防死亡”。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医生,我已感受到当前“防重症”的压力。而接下来的一年,临床上要重点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合并症人群,特别是正进行放化疗的肿瘤病人、透析病人等,他们面临感染后更高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虽然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力减弱,轻症多、重症少,但它传播性更强,加之我国老龄化程度深,总体“防重症”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为13.81万张, 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为8.05万人,虽然经过疫情3年的发展已有很大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疫情高峰时段,重症资源和人员配置尤为不足,是“防重症”的薄弱环节。
新的一年,国家还需要支持重症资源和人才队伍的补充,加强重症方面的布局和资金力量投入,在医保方面予以倾斜,像应急储备一样发展配置,提升城市特殊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韧性。另外,在投资建设上,希望不要过度市场化,应注重公益性和保障性。
对于重症医学科来说,要做好重症病例的报告监测,及时上报发现的特殊情况,为未来救治提供更多参考。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外,其他专科医务人员也可进行综合ICU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快速补充重症救治队伍。另外,对重症高风险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还是应继续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降低疫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
未来,新冠病毒会慢慢变成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因此,常态化的管理、经常性的预防,应成为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方面,患者和家属要尽早接种疫苗,建立好免疫屏障;另一方面,控制好基础性疾病、原发病的病情,也可避免重症、病危。比如,冠心病患者若血压控制不好,一旦感染后,可能很快转变为心衰。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定期免疫接种可能会常态化
今年春节前后,国内外或许将出现较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受此影响,人们对新冠病毒变异的担忧也在增加。
不可否认,感染人数的增加会为病毒的复制和变异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至于我国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株,新的变异株是否会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还无法预测。从世界各国的疫情流行统计分析看,绝大部分国家,如美国、欧洲各国及邻国日本等,变异株流行的种类和周期都非常相似。这充分说明,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化同步的过程。随着国内防疫政策逐步调整和出入境政策优化,全球当季流行的主流毒株大概率也会成为国内的优势毒株,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监测工作。
就普通百姓而言,做好个人防护、按计划接种新冠疫苗仍是最重要的。今年以来,国内流行的毒株主要为BA.2和BA.5的分支,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型。有研究显示,在感染奥密克戎后的4~6个月内,康复者体内持续存在较高水平的抗体,虽然其对一些奥密克戎新变异株(例如BQ.1或XBB)的中和效价会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中和活性。可以合理推测,在感染新冠后的3~6个月内,“阳康”人群的抗体水平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不意味着在此期间“阳康”人群就有了“金钟罩”,在人员密集的场所,还应坚持做好常规防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美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的进化速度远远快于季节性普通冠状病毒,可能还超过甲型流感病毒。另有相关研究表明,接种疫苗6个月后,接种者体内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会明显下降。目前,国内已经颁布了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第四针)的实施方案,未来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定期的免疫接种有可能会常态化。
新的一年,疫情形势将如何发展,是否会出现疫情高峰,这些问题目前很难预测,因为影响新冠流行的因素众多,例如政府防控政策、药物和疫苗的更新迭代速度、康复及免疫人群的免疫力变化,以及新冠病毒变异等。个体出现反复感染是完全可能的,但我相信,新冠疫情防控的未来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一方面,疫苗在更新迭代,接种覆盖率持续提高,新药在持续研发问世;另一方面,我们的防控经验越来越丰富,还有免疫屏障的加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基层医疗机构要发挥抗疫优势
疫情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工作已迎来第一波“大考”。出入境政策优化之后,病毒变异的监测、疫情形势的研判难度都会增加。另外,近期多地短暂出现的药物紧缺、医疗挤兑等问题,也提醒我们接下来要做好充足预案。所以,公共卫生系统如何与医疗救治系统相互配合,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主动权,依然是2023年防疫的重点。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经验,基层医疗机构在应对新冠感染中能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为应对感染高峰,上海市启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等2594个发热诊间,就近满足发热病患的就医配药需求。在社区分流之下,市级医院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占比已从近日高点的58%降至18.7%,这意味着三甲医院可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救治重症患者。新的一年,如何通过制度进一步细化社区的职责范围,通过人力资源来保障社区的正常运作,是我们发挥基层医疗优势的重点之一。
此外,我们将来需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与沟通,共同研判新冠病毒的变化和防控策略。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新冠病毒的毒性不一定加强,免疫屏障在进一步形成。为有效防范风险,我们仍然需要加强疫苗接种,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吃好饭,夯实免疫力基础
科学合理的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新冠感染的防控与救治。学会吃饭,好好吃饭,才能为维护免疫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健康法则。新的一年里,建议大家做好两件事:
1.重视营养。经历新冠疫情的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不管是抵抗新冠病毒感染,还是预防和抵抗其他疾病,营养都是物质基础。在新冠疫情中,感染得早与晚,感染后症状的轻重、病程长短,恢复得快与慢,都与个人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而日常膳食营养是否均衡,是提升免疫力和改善体质的关键。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要重视吃饭这件事,把膳食营养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对待。
2.提高营养素养。吃好的前提是具备基础营养知识,即营养素养。大家与致病因素较量,增强抵抗力,要注重营养的充足、全面及均衡。这就需要大家掌握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等科学膳食的方法。建议日常准备一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或一份健康类报纸,随时翻阅,不断提高营养素养。同时,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食物,助力健康再上新台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教授陆一帆:将运动变成一种习惯
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是提高免疫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体育锻炼也被证明,在降低新冠感染风险和重症风险方面有一定效果。《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经常锻炼的人在感染新冠后,得重症的风险较低;另一项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论文称,经常体育锻炼与降低新冠感染风险及严重程度有关: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保护效果似乎最佳。
除了坚持日常运动外,随着新冠感染人群增多,“阳康”后的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调整至正常锻炼状态。
慢开始。“阳康”后至少等三五天再开始运动。如果仅进行低强度运动就有明显的疲劳反应,最好先停下来,再等几天。
小负荷。每天锻炼时间不要太长,起初的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或者是原来习惯的运动负荷量的50%,在2~3周的适应后,逐渐增加负荷量。
低强度。恢复运动时,首选慢跑、快走、骑车等低强度运动,中老年人群运动平均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左右。较高强度运动会对身体状态产生即时冲击,不利于病后康复。提升运动强度时,要比提升负荷更慢一些,心脏不适感是终止运动的绝对标准。
重有氧。新冠病毒对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大,有氧运动恰好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除慢跑、快走、骑车等,还可以多做扩胸运动。老年人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不仅强度适宜,在伸展身体、锻炼呼吸方面也独具优势。
勤补液。运动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补液,适当多喝水或富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也可以用冷水冲维C泡腾片。
有规律。改善身体状态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新的一年,希望每个人将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做到有规律,才能真正提升免疫力,对抗疾病侵扰。
好环境。锻炼最好能选择室外环境,例如公园等有绿植的地方,空气更好。冬季室外温度相对较低,运动时需做好保暖,最好选择中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