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有些老人为啥不打疫苗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

本报记者 李丹妮

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易感人群,且相对成人和儿童,感染后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更高。注射新冠疫苗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对防控新冠疫情至关重要。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针的比例较低。截至2022年8月10日,我国老年人全程接种率为85.6%,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7.8%,低于美国(92.1%、70.7%)、德国(91.2%、85.9%)和日本(92.4%、90.3%)。

9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周报刊发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臧(音zāng)淑洁等人的文章,讨论了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多个原因,以及未来对策。在此基础上,《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进一步讨论。

长期缺乏打疫苗意识。文章指出,除新冠疫苗,老年人普通常规疫苗接种率也较低,比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仅为6.6%和1.2%。这是因为新冠疫情前对疫苗的宣传较少,老年人对其作用认识不足。李侗曾表示,有些老年人害怕接种疫苗后,加重基础病;有些老年人对疫苗有“固有认知”,在面对科普宣传时常无动于衷;还有些老年人听信他人夸大疫苗副作用,“这些都是不对的”。

居家养老的影响。文章写到,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高,而我国仅3%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相对分散,给疫苗接种带来不便。

侥幸心理作祟。李侗曾表示,我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将感染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对于外出较少的老年人来说,很难实际感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胁,不少人心里存在一种“侥幸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常以“腿脚不方便,不出远门也不旅游”“买个菜就回来了”等理由拒绝接种疫苗,觉得没必要。

临床服务和预防服务分离。文章指出,在我国,临床服务和预防服务(如疫苗接种)是分离的,全科医生不参与疫苗接种服务。在大多数国家,全科医生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但在我国社区卫生机构,疫苗接种服务由专职疫苗接种员提供。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密切接触,熟悉他们的健康状况,但不负责疫苗宣传和服务。因此,许多接种人员不熟悉老年人健康状况,难以评估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能否接种,甚至不愿为老年人提供接种服务。

近期,我国多地先后发生聚集性疫情,进一步凸显了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紧迫性。李侗曾表示,目前国外的重症率、死亡率比较低,与国外接种疫苗人数的增多密切相关。我国因防疫政策保护,感染人数并不多,但如果新冠疫苗的接种率不高,一旦疫情再次袭来,就会增加重症率和死亡率。

如何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文章和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有重点地化解老年人疑虑。文章指出,接下来应优先、重点考虑将老年人作为疫苗接种人群。中国疾控中心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系统显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比其他年龄组更少。李侗曾表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不要过于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应在病情稳定状态下尽快接种。社区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老年人不愿接种疫苗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化解疑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改进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目前,我国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并没有向公众开放。文章指出,我国应定期收集公众关于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报告,定期公布数据,以有效减少公众的担忧。不过,李侗曾建议,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报告应经专业人员评估后再上报。“因为有些人接种疫苗后觉得不舒服,其实跟疫苗并没有关系。如果这些不相关的信息都上报,在接种率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群众恐慌。”他认为,可增加公布相关数据的频次,以减少公众担忧,且数据应基于多机构的评估,以便互相对比、监督。

保险的支持。文章指出,除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基本保险外,额外的疫苗接种事故保险可能是解决老年人对新冠疫苗安全性担忧的一种方法。国际上,与新冠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有两种形式的赔偿: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充当保险人,二是政府支付赔偿。在我国,虽然商业保险公司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设计了额外保险,但公众需自付保费,有些甚至不接受老年人投保。国内一项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调查发现,在犹豫接不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如果政府发放额外保险补贴,将有51%增加接种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