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治理面临五大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如今,固体废物的治理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96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8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498.9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为84.3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2.3亿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关注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首先关注的是水资源,然后是大气,比如雾霾、酸雨。”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段华波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来说,我国对固废治理的关注较晚,不像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开始得早,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特征。

段华波介绍,最早的固废排放产生在工业园,后来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废物,比如建筑垃圾、被称为“城市矿山”的废旧家电。此外,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农药和地膜,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固废污染。目前,城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都有比较明确的治理路径,比如,治理水污染的重点在于管网建设,区分工业和生活废水,在终端加强处理;大气污染则可通过汽车限购、限号、油品升级等方式进行治理。然而,固废治理则呈现出更复杂的形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称,我国固废领域面临5个问题。1.固体废物年总产生量超100亿吨,历史堆存量达600亿吨。2.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危害严重。3.相比大气和污水,投入治理少。4.受产业布局影响,固废产生和污染类型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5.技术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的价值评估严重缺失。段华波解释,尤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中小型城市的治理水平跟不上,而工业产生大量废弃渣滓、农业随意堆放垃圾,导致短期内面临产生量大的问题。此外,段华波补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也是我国目前固废治理的主要痛点之一。“虽然常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某些垃圾的产生不可避免,且实际再利用率也很差。比如,垃圾焚烧虽能减量,但会造成大气污染,但若采用填埋方式,则会污染土壤和水质。”

针对固废治理问题,我国已实施一系列举措。在制度层面,201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推动“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要求严格固体废物进口审批。同年,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数量1348万吨,同比下降约40.4%。在立法层面,2020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固废法》,并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为固废治理提供法律支持。在战略层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段华波强调,要想推进、强化固废治理工作,必须把环境作为最主要的属性,通过回收来弥补、解决问题。相关部门要承担起责任,加强管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实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简约的生活方式实现资源循环,最终达到双碳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