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颗蛙心,引我走上“复苏”之路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   李宗浩

我在急救领域里已工作了一个“甲子”,见证了中国现代急救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心肺复苏是急救医学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自开创60多年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我也将自己60年的急救生涯称为“复苏之路”。

我儿时生活在风景秀美的江南古镇南浔,乘轮船是我那时最温馨的记忆。每当轮船和着嗒嗒的马达声响,勇敢地前进,两道水流迅速划开河面,两岸是青翠的田野,田野上金黄色的油菜花、彩蝶似的蚕豆花、矮墩墩的桑树、耕耘的水牛……我很兴奋,也对未来充满想象。

我走上“复苏”之路,源于少年时代的一堂生物课。中学时,我的生物老师是林黎元先生。在一堂生物课上,他指导我们解剖青蛙的心脏。少年们分组把青蛙的心脏解剖出来,放到玻璃片上。一颗离体的、红色的、小小的蛙心,在平直洁净的小小玻璃片上,仍像在体内那样,自顾自规律而有节律地搏动,一时间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林黎元先生说:“离体的青蛙心脏继续跳动,说明了心脏具有自主性、节律性,也说明了心脏心肌的坚强性。实际上,我们人类心脏也有类似的情况。从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今天我们的实验课已经达到了目的。我想从这堂实验课,应该引申出,我们做人做事也要有心脏这样顽强的奋斗精神,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要像这颗离体的蛙心一样不停地跳动……”

这堂生物课、这个小实验启蒙了我的思想,引导我走向世界,走进复苏的科学殿堂。我常常将这堂课认作是我此生从事心肺复苏事业的第一堂课、第一个实验研究,也是我进入复苏领域里的 “永远一课”。1993年,我从美国做完访问学者回国,特意归乡去看望林先生,他当时引用了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话,“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我师从当代心肺复苏创始人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1924~2003),他说:“全世界约有1/4的生命是在不该终结的情况下逝去的,比如心脏猝死、气道异物梗阻等,如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这些人中有约一半是有可能复苏的。”这段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也是我多年来不断在急救领域探索学习的动力。

后来,我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多年。上世纪90年代,我们统计了一些数据发现,88%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庭及公共场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当年的成功率只有1%左右,即便是30年之后,如今我们的抢救成活率仍是低迷不升。我想,这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不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中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人数高达54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形势将更为严峻,而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抢救技术规范的推广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人都学会救命技能,才能拯救众生于危机之中。

我非常青睐“复苏”二字,它们是有特别含义的。它既是指心肺复苏,又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最近出版的关于心肺复苏的科普书籍也命名为《复苏》。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还是政府支持层面来看,我国的心肺复苏发展正处于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期。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的科学普及推广工作,努力夺回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生命不应过早逝去,势将重现辉煌。”这正是复苏的真谛。▲(李向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