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肌少和骨松结伴害人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中医师 万 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林 红

本报记者 严立新

很多人认为,晚年体型偏瘦或发生轻度骨质疏松很正常。但其实二者不仅容易互相影响,甚至还会诱发一种新的病症“肌少-骨质疏松症”。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多位专家编写的《肌少-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旨在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共识》介绍,肌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退行性代谢综合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中医师万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大众普遍对“骨质疏松症”关注得较多,而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在近10年才被提及,甚至2016年才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肌少症,更不用说肌少-骨质疏松症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红补充说,除了骨质疏松专业和老年科的医护人员外,甚至很多其他科室的医生都不太了解肌少症。因此,肌少-骨质疏松症目前存在临床知晓率低、重视不够、诊断治疗方法单一、管理不完善等实际问题。

临床观察发现,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通常是共生关系,且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岁以上人群中约20%患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80岁以上人群中可能超过50%。林红介绍,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均属退行性疾病,二者不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而且肌肉与骨骼相依附,其血供营养状态相辅相成。比如,肌量下降会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而骨骼强度降低又会促使肌肉萎缩和功能退化。

万雷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周身疼痛、走路步态不稳、易跌倒,以及发生过脆性骨折(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体型偏瘦的老人,多是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共识》提出,诊断该病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主观由患者报告自身疼痛等情况,客观则需要进行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检测评估。肌少症的诊断需包含骨骼肌肌力下降(男性握力小于28千克、女性握力小于18千克)、肌量下降(男性肌肉质量小于7千克/平方米、女性小于5.4千克/平方米)和肌功能下降(6米步行速度小于等于1米/秒);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为腰椎或股骨颈任何一个部位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或发生过脆性骨折。

专家们表示,对于肌少-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均衡营养。一般情况下,老人每天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需达到1~1.2克/千克体重;对于正在进行耐力和阻力运动的老人来说,每天蛋白质摄入需大于等于1.2克/千克体重;合并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需达到1.2~1.5克/千克体重,但患有慢性肾炎等肾功能不全者不可摄入过多蛋白质,具体情况需询问专业医生。此外,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也可有效预防肌少-骨质疏松症。

运动锻炼。50~60岁左右人群的运动能力较强,《共识》推荐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和跳跃运动,可增加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60~70岁人群可进行抗阻运动,通过器械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70岁以上人群可从导引运动入手,比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防范摔倒。游泳、跳绳、跑步等运动需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中药调理。老人经过中医辨证后,可通过以下方剂进行预防。肝肾阴虚证:推荐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人工虎骨粉等。脾肾阳虚证:推荐右归饮、金匮肾气丸、骨疏康胶囊/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片等。肾虚血瘀证:推荐补肾活血汤、青娥丸、壮骨止痛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