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保护黄河有法可依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   贾绍凤

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该法律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第二个流域保护法,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抓住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正确突出黄河水沙调控的关键任务。黄河含沙量大,在平原区往往形成地上悬河,黄河决口的洪水泛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头之患。《黄河保护法》辟出专章对黄河的水沙调控进行规定,要求处理好黄河的水沙关系,统筹水资源利用、泥沙治理和防洪减灾,对水沙进行科学调控,有助于解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体现用高质量发展促进流域生态保护的理念。《黄河保护法》提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提出黄河文化保护的特殊高要求。在世界各国的流域法规中,《黄河保护法》应是第一部强调文化保护重要性的法律,其中明确要求阐述并发挥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规划为抓手,引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保护法》第二十条:“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以新机制保障《黄河保护法》的实施。该法律在规定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等职责外,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建立省际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这是以前没有的协调机制,将为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在这部法律出台前,媒体、社交平台上出现“黄河水变清”的消息。这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多年平均泥沙量达16亿吨,而2000年后逐渐减少,如今在年均2亿吨以下。黄河泥沙减少肯定有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种草种树等生态治理的贡献,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民进城后,耕地还林、还草,停止砍樵、放牧等破坏活动,从而黄土高原植被得以恢复。其实,黄河流域主要泥沙来源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可以比较好地支撑植被生长,只要人类不破坏,植被盖度就可达80%以上,水土流失相对于裸土可降低90%左右。尽管我国黄河流域生态已得到部分改善,但目前,黄河治理仍存在以下难点。

首先,处理好黄河泥沙问题仍是首要任务。目前黄河泥沙已大幅减少,这是了不起的伟大历史成就,需要保持和发扬。下一步则需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使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进一步降低,并利用泥沙大幅减少的有利条件,科学调水调沙,做到黄河下游河道不抬升甚至有所下降,保证黄河安澜。

其次,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亟需应对。黄河虽号称我国第二长河,但径流量不足南方一条中等河流,必须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大力提高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

针对上述治理难点,黄河流域统筹协调的新机制值得期待。此前,我国管理大流域的职权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工、权威性都不足,比较好的“河湖长制一把手综合协调机制”只在省级(含)以下建立,国家的协调机制明显薄弱。《黄河保护法》中提出的新机制,为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提供了方案。此外,黄河流域治理工作还需加强以下两个方面。

改革创新,建立生态保护和节水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明确跨省、跨地、跨县等跨行政区的河流断面水量、水质、输沙量要求,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或处罚。进一步完善水权确权(即确认水权的权属)和交易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积极利用新技术提高流域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发和推广水联网、流域孪生等技术,解决流域信息获取不足、信息处理不及时、管理措施粗放等难题,大幅度提高流域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