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别被焦虑牵着鼻子走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本报记者 郭诗颖

明明身材已经很苗条了,还是觉得自己要继续减肥;报的班不够多,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看到掉的头发多了些,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重病……在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升级的今天,大部分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近七成网民明确表示自己存在焦虑感,仅有0.3%的网友认为自己不焦虑。

有时候,人们感到压力重重好像没有很确切的原因,但这种氛围又弥漫在社会、文化中。比如,因为难以维持渴望的身材而产生“形体焦虑”,有调查称90%女性和20%男性对自己身体不满意;劳动力市场中也存在隐形的“年龄焦虑”,如媒体大肆渲染“超过35岁就要被淘汰”;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相称”的权势而感受到“地位焦虑”;还有的人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觉得工作没尊严、没意义而引发“职业焦虑”;现在事事讲求高效,一部分人一旦放松就有危机感,而导致“效率焦虑”;还有的人觉得无法成为完美父母而充满“育儿焦虑”……

似乎个人生活、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能触动我们焦虑的神经。若剖析其中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认为,焦虑的产生固然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但具体到个人,焦虑的本质,是心理的僵化。一是“脱离当下”,对尚未发生的事紧张担忧;二是“经验性回避”,不愿再面对挫折,遇到困难就回避,不正面解决它们;三是“认知融合”,脱离事实,自己脑补一大堆夸张的负面后果;四是“思维定势”,比如给自己贴标签,觉得“我就是个胖子”“我就是个失败者”,对个人和周遭都积极不起来;五是“缺乏行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改变不了就全都放弃吧”,但摆烂后发现事情越来越糟,焦虑不断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肖震宇表示,焦虑的体验确实不好,但它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短暂的焦虑甚至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我们要做的,不是赶跑焦虑,而是能平和与之相处,减少其对情绪认知、生活工作等的影响。缓解焦虑,从根本上来讲要增强心理灵活性,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想想自己有什么。找张纸,列出自己的工作经验、学习过的知识、拥有的财富、人脉等,多看看自己现在已经“有”的资源,专注当下,少看社交网络里面“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也别总是想“我以后会失去什么”。

2.从旁观者角度看自己。“身在此山中”的人看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妨学一种技能,就是遇到纠结时,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亲友,他们会如何来分析这件事,又会如何安慰你?

3.和“现实”做朋友。容易焦虑的人,“现实感”比较弱,总是拿当下和大脑中的理想状态比,那么你肯定哪哪都不够好。多一些就事论事,认清自己在能力、资源、地位上处于什么位置,根据现实设定合理期望。不要总是不满意“现实”,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现实就在那里,它是你真正的生活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