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文化之美·绣色可观”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2021-2022年度成果展开幕

美,从不局限,世代传承。2021年,是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成立的第四年,年度非遗保护之旅以“文化之美,绣色可观”为主题聚焦于广东粤绣。2023年1月14日—2023年1月30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年度成果展——“文化之美·绣色可观”,将在中国非遗殿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公众见面。

文化之美赓续绵延

创立超然先锋,雪花秀以先锋思维诠释对美的感知。正如品牌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传统记忆中体会哲思,突破时空所限,唤启新生。

自2017年雪花秀启动全球公益项目,率先在中国携手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 2018-2020三年间雪花秀携手清华大学分别展现了焦山西漆器髹饰技艺、云南金属工艺及陕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的文化瑰宝在当今时代重现璀璨光辉。2021年雪花秀与清华大学聚焦传统粤绣技艺,致力于将在时光荏苒中积累沉淀的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为其注入年轻的基因和活力,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之美的关注与保护。

传统文化赋以新生

粤绣,是一方文明的载体,作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工艺之一,其背后是广东人民数千年来的群体记忆与智慧凝结。 2021年4月“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走进岭南,探访粤绣工艺,展现粤绣的独特风韵,致力于传承与延续粤绣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底蕴与生机。

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海洋贸易的前沿。始于唐代,广于明朝,源远流长。以构图丰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色彩明艳而著称,绘出繁复立体的绣美与饱满生动的灵气。 “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独特的风格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天才与智慧,成就一方特色。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艺的粤绣逐渐受到机绣的的冲击。基金项目组多次前往潮州、顺德、广州三地,拜访多位粤绣传承人,实地考察粤绣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记录匠人故事,并开展粤绣工艺传承与创新研修班,招募有志于传承粤绣的学员。励志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活力,传承粤绣之美,让文化之美不畏时光洗礼。

创新姿态传承古今

“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2021-2022年度成果展在北京市的中国工艺美术馆正式开幕,由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办,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支持。

项目秉承以设计与工艺合作促进传承人群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与展览创意驱动手工艺项目走入大众视野。四年间项目培训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72名,指导、协助传承人完成创新工艺作品220件/套,创作并展演皮影实验剧1部,发布项目白皮书4册,合作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超过40名。

本次展览粤绣(潮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国家级)、孙庆先(国家级)、李淑英、宋忠勉,粤绣(广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国家级)、梁秀玲,粤绣(珠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7位大师的经典作品将集体展出。

此外,有逾百研修班学员与工艺老师共同创作的创新绣品,本次创新绣品顺应时代现状,以“交流“为核心主题,通过口罩与绣艺相结合,记录疫情时代下的生活,让巧夺天工的传统手工绣艺大放异彩,同时通过题材的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契合当代生活,号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同时将从工艺科普、作品创新、科技展示三个维度完成整体展陈设计,艺术工作室咀嚼间的VR 数字艺术作品《祠堂香火》与《非遗数字计划 -龙珠系列》,通过数字代码生成艺术的方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教育。寓意着数字时代下传统工艺突破旧有的限制,并在技术进步中孕育出新的生机与无限可能。

粤绣的原生语境——岭南祠堂与民居以多种形式在成果展中得以映射,彩线、珠串、线轴、绣片、金卷、网布、金银线、绒线的艺术化应用与精美的粤绣作品、VR数字艺术作品一起,在空间中穿梭交织出二零二三的“绣色”,这片绣色扎根传统土壤,但却永远与时俱进向未来。

在场嘉宾可以在VR展示区,身临其境的进行一场独特的岭南之旅粤绣艺术之旅,在寒冷的北方冬日,感受南国丽色。

此外,更有设计师、资深媒体人于帆与广绣非遗传承人郑茵合作完成的刺绣作品,整体视觉极具未来感,给人以多维空间的奇妙感受,以新的形式来展现广绣的魅力。

雪花秀深知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才是成就恒久之美的根基,始终把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企业责任。2022年9月雪花秀开启的品牌新篇章,以崭新姿态立于时代之先,传承品牌匠心,以诠释先锋、底蕴、美学、新境四大品牌核心价值。秉持着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雪花秀将继续在非遗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拓展和深耕,传承文化之美,守护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