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带着“气”吃饭伤心脏,专家:每天10分钟冥想可改善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陈启稚   □主治医师  薛 超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心情影响心脏。如果带着情绪进食,心血管系统可能会遭殃。1月11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称,情绪化进食让人们发生舒张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38%。

这项研究中,法国洛林大学医学团队招募了1109名参与者,探讨三种饮食问题对心脏的影响。第一种是“情绪化饮食”,是指人们在充满负面情绪(如焦虑、生气、悲伤)的状态下,容易控制不住,进而暴饮暴食;第二种是“外部因素进食”,是指并非因为饥饿要吃东西,而是食物的气味、卖相等外部因素诱发了进食;第三种是“过度控制进食”,有这种饮食习惯的人,常常处在“节食”和“暴食”之间,为了控制体重而少吃,但又因为难以坚持而报复性大吃。

追踪调查13年后,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心脏健康指标(包括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心室质量和舒张功能障碍)进行检测,发现情绪化进食与舒张功能障碍风险增加38%有关;情绪化进食越严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也越快,意味着血管硬化程度越高。另外两种饮食问题对心脏功能也有影响,但并不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启稚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之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情绪化饮食与心脏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论文研究者分析说,饮食引起的心脏受损,情绪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薛超解释,压力、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让大脑处于应激状态,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增加了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消耗,让人食欲大增、吃得更多、吃的高热量食物也更多。暴饮暴食或许可以短暂地缓解压力,让人获得一时舒适,但后患无穷,比如导致肥胖、内分泌紊乱、高血脂等,最终影响心脏健康。这项研究首次表明,长期带着“心事”吃饭,健康的心脏也会“受伤”。

薛超说,坏心情不仅通过改变进食行为影响心脏,它还有别的“攻击”方式。比如焦虑、抑郁的人容易有不良生活方式,抽烟、喝酒、睡不够睡不好、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另外,紧张、恐惧等情绪导致肾上腺素升高,小动脉持续收缩,高胆固醇更容易侵蚀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

研究者认为,由于情绪对饮食、心脏有这样深刻的影响,为减少心脏病风险,对有饮食问题的人进行情绪调节是必要的,这甚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可总结为“三个M”,即:

1.运动(Move)。定期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帮助减轻压力,恢复身体能量,抵抗精神上的疲劳与脆弱。

2.冥想(Meditate)。美国《饮食行为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冥想有助改善暴饮暴食。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杨雪岭分享:“只需每天10分钟的练习,提升感受力,可以减少复杂情绪的‘打扰’。”比如做呼吸练习,关注一呼一吸;也可以感受站着时双脚的压力、皮肤的温度、衬衫接触肩膀的感觉;还可以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如鸟叫、风声等。

3.正念进食(Mindful eating)。“通俗点说就是‘好好吃饭、认真吃饭’,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进食这件事上。”杨雪岭说。比如,注意观察食物的外形,闻它的气味,细细品味其在口腔中的质感和味道;吃饭时不要想东想西,也不要追剧、刷手机,这些坏习惯都会让你对“饱腹”的感知力下降。吃完后,默默感谢这份食物给自己带来的营养、健康,同时感受此时胃部充盈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让积极的情绪盖过焦虑、愤怒和失落。▲

责编:潘子虎

主编:屠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