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经典是中医发展的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   仝小林

“经典”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典范。对于中医药来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经典,可谓历久弥新。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中医经典的思想和理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医药正是凭借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持续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典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020年,我赶赴武汉抗疫一线指导抗疫时,正是新冠疫情集中暴发期。面对疫情严峻的蔓延形势,必须抓住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辨准寒热虚实,方能开出有效的“万人一方”。根据当时新冠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质特征与中医六气六淫分析,并从戾气(新冠病毒)对外环境的嗜好而反推其寒湿之性,我们将新冠肺炎定性为“寒湿疫”,并据此制定了通用方“寒湿疫方”。这正是中医整体调态思想的体现。面对不同阶段的新冠患者,或提前干预,降低发病率、转重率;或辨证施治,减少重症死亡率;或愈后防复,促进恢复期患者康复,减少复阳……这些无不深刻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个体化和治未病的经典医学思想。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面对人类疾病谱与医疗需求的改变,中医学也存在着短板和不足。首先是“刻强轴弱”,中医证候多指患者刻下(眼下)的整体认识,辨证论治也是对患者某一时刻整体状态的个体化施治,而这缺少了对疾病动态、态势的把握,欠缺了“时间轴”。中医的第二个短板是“态强靶弱”,调态有余,打靶不足。中医可以轻松地通过调整身体状态而改善患者症状,但难以实现血糖、尿酸、转氨酶等具体指标的降低,即缺乏对现代指标的靶向治疗。最后中医还存在“个强群弱”的不足。中医历来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这造成了对疾病共性规律的把握不足,近些年中医分科、分专病之后,才逐渐具备了群体化研究的条件。因此,中医亟需一条创新路径,在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弥补劣势,推动中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发展。

现代科技为现代医学发展带来了蓬勃机遇,而现代医学也从微观机制、疾病诊断、疾病认识多维度为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支撑。针对传统中医的“三强三弱”,我们以中为本、西为中用,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态靶辨治体系”。该体系基于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明确中药的“量-效-毒”关系等思想,旨在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与现代中医本草体系,使中西医特色优势得以互补。目前,这一体系已在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重大慢病领域获得了可靠的实践验证。

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承中启西、承宏启微、承上启下、承古启今,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与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未来中医发展的两条主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山之宝,远未枯竭,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本报记者董长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