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最多

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   张维昊

本报记者   李珍玉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我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跨国连线举行。《湿地公约》全称《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缔结于1971年,是全球首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现有172个缔约方。此次是我国加入该公约30年来,首次作为主席国承办大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珍爱湿地 守护未来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重要致辞:“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把近11万平方公里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同时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大会主要成果《武汉宣言》指出,自《公约》生效以来,全球已指定2466处国际重要湿地、认定43个湿地城市、发起19项区域倡议,但自然湿地仍减少了35%。为此,《武汉宣言》提出12项行动,号召各缔约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大会还向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至此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各国之首。2018年,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此次,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被列为第二批。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张维昊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宝库”,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净化水源、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尽管我国在湿地保护上起步较晚,但加入《湿地公约》至今,取得了不少历史性成就。

构建保护湿地的制度体系。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多地也陆续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一些地区成立湿地保护基金会,为湿地保护提供持续的有力保障。

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以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青海湖为例,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探索在高寒旱沙区固沙造林。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水体面积增大380多平方公里。

湿地生态明显改善。上海是亚太候鸟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近十年,上海崇明东滩湿地通过实施互花米草生态修复等项目,水鸟物种数已从2011年的7种,提升到2020年的11种,总数从25万羽增加到33万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平方公里,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湿地公园和众多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张维昊建议,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更好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提升湿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度(多样性)。此外,应尽快配套国家及各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形成多层次湿地保护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与惩罚策略。对于个人而言,张维昊呼吁,在自然保护区参观游览时,不乱丢垃圾,特别是塑料包装袋;不惊扰、捕猎、食用野生动物,保持区内的自然面貌。湿地周边的种植户在收割时尽可能多留一些食物;鱼塘收获季尽量不要干塘,多留一些小鱼小虾,增加候鸟等动物的食物来源。湿地周边居民或企业须响应政府号召,减少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必要时搬迁到别处,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大的栖息地。需要注意的是,湿地的修复和扩建要根据不同情况,综合平衡,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真正处理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