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进展快、并发症发生早,更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合理用药
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田慧
本报记者 徐盈
过去,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早发2型糖尿病(诊断年龄小于40岁)却越来越普遍。《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涉及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研究显示,年轻人(15~39岁)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早发的危害更大
上述研究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9年全球年轻人按年龄标化的发病率从117例/10万人增加到183例/10万人,年龄标化的伤残调整寿命年率(DALY)从106例/10万人上升到150例/10万人,年龄标化死亡率从0.74例/10万人小幅增至0.77例/10万人。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田慧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型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在本世纪初就初露端倪,近年来日益显著。与晚发2型糖尿病相比,早发的危害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β细胞功能下降更快。早发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展明显快于晚发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更迅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研究显示,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14岁)β细胞功能每年下降20%~35%,而44~69岁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下降7%~11%。
二是慢性并发症发生更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团队对我国22.3万例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而晚发患者仅为4.9%。田慧表示,并发症主要与病程长短、血糖的管控水平有关。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更长,β细胞处于高负荷状态的时间更久,不仅会影响多脏器功能,管理起来也更困难。
三是死亡风险更高。《内分泌学》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诊断年龄早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0%~30%。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综述表明,与未患2型糖尿病的人相比,在20~40岁患2型糖尿病的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分别减少14年和16年。
此外,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治疗效果普遍更差。田慧认为,这可能与他们配合度不高、自我管理能力差有关。
早发2型糖尿病发病率大幅上升,大大加重了全球疾病负担,这种负担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社会人口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分为低、中低、中、中高、高5个等级,我国处于中等水平。最新研究显示,中、中低社会人口指数的国家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最高,疾病负担更大。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主要疾病负担迅速从传染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而国民健康意识及国家卫生系统未能及时调整,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的全民健康覆盖远远不足。未来需要投入更多资源,预防和管理早发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才能有效减轻疾病负担。
肥胖是主要诱因
在人们印象中,年轻人更容易得1型糖尿病。田慧解释说,1型和 2型均为多基因遗传病。前者主要与特定的基因类型有关,自身免疫功能未完全成熟时,一旦受病毒感染等因素侵扰,基因方面的缺陷很容易暴露出来,因此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普遍较小。后者遗传的是糖尿病易感体质,由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触发。田慧说:“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和胰岛素调节功能通常较差,否则会有较长的高胰岛素血症代偿期。” 近日,北京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联合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对于中国甚至其他东亚国家来说,和β细胞功能障碍相比,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风险相关性更强,并且常常参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外界因素看,早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可归为三大类:
1.行为。例如,水果、坚果、全谷物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少,红肉、加工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多;体力活动少;吸烟和接触二手烟。
2.环境。例如,低温、高温、家用固体燃料污染和大气颗粒物污染。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和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目前全球范围内,除大气颗粒物污染和高温外,其他环境风险因素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
3.代谢。高体重指数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美国《PLOS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1990~2017年间,高体重指数导致的2型糖尿病年龄标化DALY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增加了80.4%和73.5%。田慧表示,刚能解决温饱的人更容易因肥胖而患糖尿病,是发展中国家科普宣传的重点目标人群。他们为了适应恶劣环境产生的“节俭基因”,对食物的吸收率和利用率更高;观念上,由于吃饱以后缺少更高的追求,活动量减少,更容易肥胖,进而容易罹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不同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社会人口指数高的国家,早发2型糖尿病更多归因于高体重指数、吸烟、大气颗粒物污染、体力活动少、不健康食物摄入量多。相比之下,低社会人口指数国家早发2型糖尿病与家用固体燃料污染、低水果饮食相关度更高,各国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防病政策。
最新研究还显示,低社会人口指数国家虽然年龄标化发病率最低,但年龄标化死亡率最高。田慧解释说,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不高,因而2型糖尿病早发率相对低,但基本糖尿病管理质量较差,如胰岛素品种少、价格高等,居民对血糖等指标的管控也差,导致并发症更多、死亡率更高,未来可向社会人口指数较高的国家借鉴经验。
重点查空腹血糖
“虽然早发2型糖尿病的病程更长,但不要因此灰心丧气,更不能讳疾忌医。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田慧提醒,已经确诊的患者,首先要保证科学的营养供给,控制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和新鲜水果蔬菜,以维持标准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β细胞负担为原则。其次要规律运动,有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还利于管理同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些前提下,如果血糖还是不能达到正常指标,应尽早使用降糖药。田慧表示,及时用降糖药有助于减轻糖负荷,帮助尚未完全丧失功能的β细胞减缓耗竭速度。
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早产低体重儿及大体重儿等危险因素的年轻人都属于早发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若想做好预防,应注意以下3点。
控制体重。从备孕期开始,女性就应调整孕前体重,同时避免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以预防巨大胎儿。年轻人还要定期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情况,尽早发现并干预。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钠、高糖和深加工食品的摄入;坚持运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根据性别、年龄、习惯等进行个性化调整;保证良好的睡眠,作息规律、每天睡够7小时;尽早戒烟。
定期查空腹血糖。田慧表示,年轻人胰岛α细胞活性比老年人强,因此查空腹血糖很容易发现是否有相关问题。只要空腹血糖超过6.1毫摩尔/升,建议到医院做糖耐量试验,测胰岛素和C肽水平,如果指标不正常,说明β细胞已经代偿,建议积极采取措施。健康人群每年查一次即可,指标有异常的人群则应适当缩短筛查周期。
田慧补充说,对于早发2型糖尿病来说,血糖管理非常重要,但又比较困难,希望社会、政府等职能单位能在加强科普宣传的同时采取一些健康管理策略,起到有力的督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