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首个更具中国特色的《NCC-BC-A(中国晚期乳腺癌 PROs 量表)》发布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此前,美国FDA在2021年6月颁布了《癌症临床研究中核心患者报告结局》,指出临床试验必须参考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数据;同年9月,在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等单位的共同指导下,以徐兵河院士、姚晨教授为顾问,马飞教授和阎小妍教授为牵头专家,成立了中国乳腺癌PROs评价标准专委会,正式启动撰写《NCC-BC-A(中国晚期乳腺癌 PROs 量表)》。《量表》凝聚了乳腺癌领域临床专家、统计学家、护理人员等69位专家的共同智慧,历时15个月完成。
徐兵河院士指出,随着新药研发和治疗规范化,乳腺癌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呈现慢病化趋势,但化疗仍是目前乳腺癌的基石治疗,尤其是晚期乳腺癌基本上都需采取化疗治疗方式,患者在治疗期间不仅承受了生理痛苦,还常因为形体破坏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关注乳腺癌治疗疗效的同时,还需注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模式,当前国内外监管部门均推荐新药临床研究应纳入PROs数据,用于支持药物审批和说明书声明,这使得PROs逐渐成为评价抗肿瘤药物临床价值的一大重要指标。《量表》可以让临床医生重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量表》是承载PRO评价的重要工具,应用于临床时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出患者在治疗中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更客观地反映出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同时,能极大地改善医护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帮助医生尽早评估疾病进展以及实时指导治疗、甚至改变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展现以患者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因此。《量表》的推广及应用,将更加注重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改善其远期生存获益。
马飞教授对《量表》进行了介绍,《量表》的形成凝聚了69位专家的共同智慧,前期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万方、知网四个数据库,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共分析了10945篇文献,对277个PRO条目进行排序,历经数十次会议讨论,最终制定出量表。此外,《量表》还增加了“治疗”“经济”维度,及“可感知的不良反应/经济相关条目”,更加适用于中国患者,形成了符合我国乳腺癌诊疗现状的PROs评价标准。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制订了《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明确乳腺癌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同时还发布了《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率先将PROs作为患者管理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PROs强调患者自身报告结局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更为准确地得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侧重需求及最终期待的治疗结果。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药物安全性,都是来自患者的“主观声音”,也是患者对于治疗结局的切实感受。
目前,在新药临床试验电子化的趋势下,国内外正在积极探索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ePROs),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价和随访。初步研究显示,ePROs与纸质版PROs具有同样的可信度,同时,其在临床使用中更为便捷,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和患者在随访评估中的负担,并协助评价长期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形成PROs大数据。
未来会进一步对该评价标准进行信效度检验,而且通过一系列PROs评价能力建设项目,面向青年医生、基层医生,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以提升临床医生的PROs量表临床应用和科研评价能力,同时推动PROs等肿瘤诊治新治疗理念落地中国,走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