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消化健康,长三角领跑

●囊括31个省市,聚焦十大常见病,评估46个指标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姜泊

本报记者 高阳

日前,首个国家级消化健康综合指数体系——《中国消化健康指数(2022)》(以下简称《指数》)正式发布,有14个省份的消化健康状况处在全国平均线以上,整体水平呈东部高于西部的现象。从城市来看,浙江领跑全国,成为消化健康指数最高的省份。

半数省份消化健康未达均值

《指数》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倡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全面评估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消化健康状况及防控措施,首次建立起国家层面的消化健康指数大数据。《指数》聚焦十大消化系统常见病: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胰腺炎,从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危险因素暴露、危险因素防控、疾病临床救治4个维度,优选了46个指标,包括饮用水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比例、乙肝丙肝每年发病比例、吸烟率、人均食盐摄入量、有害饮酒率、红肉摄入过量比例、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肥胖率、血脂异常患病率等。

《指数》显示,全国消化健康指数平均值为49.89分(满分为100分),14个省份在全国平均线以上,整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情况,南方的消化系统疾病防控整体好于北方。从单个省份看,得分最高的是浙江,为76.13分,上海、北京、福建、江苏和天津分别位列二到六名。各省份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能力不均衡,在“临床救治能力”和“危险因素防控”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中国消化健康指数项目倡议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类别繁多,我国一直缺乏相关防控能力评估标准,在危险因素防控、救治能力提升、政策支持布局等方面缺乏科学依据。因此,拥有一个能监测评估、简单直观反映中国人群消化健康状况的指数非常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也表示,这份《指数》为政府提供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消化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有助找到消化系统疾病防控的发力点,进一步深化全国消化健康防治意识,指导消化健康防治工作。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姜泊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数》聚焦国人五大排名靠前的消化道肿瘤和5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且这些疾病近年来都呈现上升态势,选择的评价维度和指标,都是临床和流行病学上高度注意的因素,监测这些有助于各地为防控和减轻疾病负担找到破解之道。

防止病从口入,提升内镜诊疗

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是多发常见病,防控方面仍面临高患病率、高复发率、疾病风险被低估等诸多挑战。《指数》显示,我国约一半省份的胃肠健康水平处于平均线以下,超过半数“不及格”。在姜泊看来,这是因为我国居民对消化系统疾病不够重视,致使患病率高,尤其消化系统肿瘤早诊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发现晚、治疗预期差。姜泊介绍,消化系统肿瘤早期发现经治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到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会降到30%以下,医疗负担也将增加30倍以上。

我国各省份的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水平发展不均衡,包括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和临床救治能力,导致了“东高西低”和“南优北差”。姜泊表示,东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发达、医疗水平高、医疗机构分布密集,居民总体健康素养高、防治意识强。比如,2021年,浙江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6.11%,而同年,甘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2.1%。“居民健康意识强,体检筛查的次数就多。”姜泊指出,这使得东西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流行病情况不一致:西部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东部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减少漏诊、提升内镜诊疗手段,是当前提升早诊率的重要举措。”姜泊指出,消化系统疾病最重要的诊疗手段就是消化内镜,可以实现早诊断。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消化内镜技术和基层覆盖方面发展得比较完善,且整体质量较高。但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的消化内镜覆盖尚不完善,且整体医疗水平有待提高,西部省份得分较低的原因恰恰就是内镜诊治情况不理想。如果将内镜诊治普及性和质量提高,这些地区的消化健康指数将有所提升。

姜泊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很大程度上是“病从口入”,做好饮食卫生、清洁用餐,对防控消化系统疾病尤其重要,这也是长三角、京津地区消化健康指数高的原因之一。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021年的一项荟萃研究统计了我国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结果显示,西北、西南感染率较高,其中西藏、贵州、甘肃分别以66%、61%、57%的感染率位居全国前三位。

重视宣教,加强早筛

李兆申院士希望,通过中国消化健康指数评估发现各地区在消化健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中国消化诊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消化诊疗质量的差距,进而为推进消化领域整体防治水平提供证据支持。

姜泊认为,应提升大众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对消化健康的重视程度,强调早诊早治和预防先行的疾病防控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未来还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助力提高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

国家层面推动消化系统疾病早诊早治。姜泊建议,应加大资金和教育投入,加强基层专科培训,增加基层医生数量,提高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水平,促进消化科医生均质化,完善医院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

每个地区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建议各地根据每个维度的得分,有针对性地加强消化内镜科、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等建设,聚焦提升内镜诊治普及性和质量管理,贯彻三级预防理念,促进疾控系统和消化临床医生的强强联合。

加大疾病防治科普宣传。由于老百姓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程度不足,擅自用药、停药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甚至进展或恶化到晚期阶段才想到去医院诊治。有关单位、媒体、医生有责任提高公众防治疾病意识,有助于减轻患者疾病负担。

40岁后应注意筛查。姜泊建议,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要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腹部影像检查(B超、核磁或CT都可以),至少在50岁(最好40岁)前做一次胃肠镜。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食品安全,不吃过期食品、发霉变质的剩菜剩饭,少吃烫嘴食物、腌制和熏烤食品,不要暴饮暴食,提倡回家做饭吃,注意避免共用同一餐食,推荐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婴幼儿和大人的餐具应分开使用、存储。此外,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学会减压,不要吸烟酗酒,若出现腹痛、呕吐、不停打嗝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