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心期刊发文揭示
受访专家:
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 张亚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李 勇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近日,我国核心期刊《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研究综述,对食管癌患者“延迟治疗”的现状进行了总结。综述称,尽管临床上越来越重视食管癌的早期防治,但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治疗,各个时期都存在“诊疗延迟”问题,这让不少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令人惋惜。《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一些癌症专家认为,在大多数肿瘤治疗中,确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误。近年来,各个层面一再促进肿瘤防治关口前移,推动早诊早治,但要真正弥补这个“时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很多患者“原本可以早一点”
食管癌是我国主要的高发癌症之一。上述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食管癌的预后较差,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10%~30%,但若是患者能够早期准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9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临床上有一大半的患者,检出食管癌时已经是中晚期了。这一方面与食管癌本身起病隐匿的特点有关,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明显症状时多是中晚期;另一方面就是不够重视,很多人不把轻微的吞咽不舒服、疼痛、反流、打嗝等当回事。此外,食管癌的发现通常需要通过胃镜才能发现,但目前一般体检项目中不包含胃镜,大部分人也没有定期做胃镜的习惯。
“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中,最主要的延误还是在于诊断阶段,很多患者原本可以早一点发现。”李勇说,有三类食管癌患者很容易延误治疗,背后的故事也确实令人无奈。第一类是老年人。他们常常与儿女分隔两地,怕儿女担心,总“报喜不报忧”,身体不舒服也选择默默隐瞒,严重到难以忍受时再去医院,就为时已晚了。第二类是应酬多的中年人。他们有长期饮酒的不良习惯,但往往是家中的顶梁柱,责任和负担较重,身体出现问题时常常一拖再拖。第三类则是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他们忽视自身健康,甚至为了工作而牺牲健康,即使出现一些咽痛不适,也不会过多关注。
“延误诊断的情况在很多肿瘤中都存在。”国家癌症中心预防控制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玮介绍,数据显示,在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这5种常见癌症中,52.8%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三期或四期。例如,肺癌患者中,三期、四期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3.8%、43.7%;胃癌为43.3%、21.4%;结直肠癌为33.5%、18.3%。
张亚玮说,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晚期发现有很大不同。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肿瘤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肠镜是消化道肿瘤早筛的有效手段。图为一名患者正在做肠镜检查。
五类因素导致拖延
两位专家表示,近年来,国民健康素养有了很大提升,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理念正逐步普及。但是,肿瘤治疗被延误情况依然很严峻,这并不是医患的主观意愿,背后还有深层次的因素。
对疾病认知存在局限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可分为对症状体征的认识和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李勇说,患者如果缺乏对癌症症状、体征的认知,出现不适症状后很少会去挂肿瘤科,而全科医生接诊患者时,也不会特别去关注肿瘤,这就导致很多患者“治标不治本”,错失了癌症的早期信号。另外,由于缺乏对肿瘤危险因素的全面认识,肿瘤高危人群也不重视肿瘤筛查的科学措施和时机,这导致很多人耽误了早诊。
经济负担是最无力的“痛”。张亚玮说,癌症治疗费用相较其他疾病,仍是较高的。临床中有些患者确实会因为家庭无力负担医疗费用而拖延或放弃治疗。其实,近年来,国家层面从医保报销、慈善基金等多方面支持肿瘤患者治疗,但沉重的经济负担不仅包含治疗费用,还有照护费用,以及患者和照护者因工作时间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心理和社会文化无形中影响治疗选择。张亚玮说,癌症在威胁生命健康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的患者会讳疾忌医。“对肿瘤患者来说,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保障诊疗积极性的关键,家人能否在经济、照护、精神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支持是影响治疗延迟的重要因素。”另外,可能受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有些甚至将治疗寄托于“神灵”,导致拖延治疗。
基层医疗和转诊制度不完善。张亚玮说,我国部分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有些基层医疗机构连最基本的检查设施都配不上,再加上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有限,都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肿瘤。李勇告诉记者,肿瘤的早期症状往往都不具备特异性,部分基层医生、全科医生在给患者诊疗时,第一选择往往不是做肿瘤筛查,而是先从疾病最表面的症状查起,患者用药缓解后也很少及时复诊,这就导致很多潜在肿瘤患者没有被及时诊断,并转诊至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大医院。
治疗观点不统一耽误治疗进程。“医学是实践科学,肿瘤治疗本身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医生在坚持规范诊疗的前提下,可能会有自己的一套治疗理念和方法。这就可能出现一些矛盾,比如患者和医生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甚至医生与医生之间有时也难以互相认同。”李勇说。
提升“共识”,推进规范化诊疗
张亚玮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肿瘤负担正在逐步加重,推动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是防治癌症的重要一环。目前,要解决诊治延误的难题,从树立积极防治癌症的理念到科学合理治疗的行动,都需要一步步补齐短板。
第一,摸清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肿瘤延误的原因及不同原因的占比。“肿瘤防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我国人口众多,贸然采取全国性统一措施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国内还比较缺乏肿瘤延误的相关大规模调查,未来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尚缺乏严谨、详细的数据支撑。”张亚玮说。
第二,做好健康教育。“很多不明原因的症状都有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张亚玮说,出现以下情况时,最好到肿瘤专科就诊,参考医生建议做相关检查:当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新的包块、但原因不明时;当身体某部位原本有黑痣和疣等,但其颜色、大小突然有改变时;当身体某部位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淤青时;当身体某部位有不明原因、持久性的疼痛时;当大小便突然改变、但找不到原因时;当皮肤某部位出现颜色和性状改变,且原因不明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吞咽困难、消瘦、疲乏、夜间盗汗时。另外,医生更应注重临床健康教育。比如,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需要将患者的健康管理问题重视起来,问诊中发现患者存在患癌风险时,应及时告知;肿瘤专科医生在治疗中,应关注患者困惑,耐心答疑。
第三,做好肿瘤规范化诊疗。张亚玮说,目前,多地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培训基层医生,就是为促进高质量诊疗进一步下沉到基层,这对实现肿瘤规范化诊疗也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肿瘤诊治水平,让更多肿瘤患者在基础门诊中被发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转诊机制和远程诊疗网络,让重症、疑难患者及时转诊。
第四,给肿瘤患者更多社会支持。“随着医学发展,诊疗技术提升,很多癌症的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大家不必谈癌色变。”张亚玮说,随着全社会对肿瘤的认识逐渐普及和深入,预防意识的不断提升,积极科学治疗,做好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肿瘤治疗延误的困境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