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个人碳账户”倡导绿色生活

低碳行为换算成积分,可换取礼品和服务

受访专家:

绿普惠创始人、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   陶   岚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   吴   微

本报特约记者   韩凤艳

《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于7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提到: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并与全市碳普惠相关平台衔接,鼓励金融机构为碳积分高的企业、个人账户提供优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上海“个人碳账户”主要是将居民们的各种低碳行为,包括绿色出行、简约包装、按需点餐杜绝浪费、做好垃圾分类等过程中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出来,变成每个人账户里的“碳积分”,再通过对接上海碳交易市场、各个商业消费平台,让居民通过低碳行为实实在在地获得实惠。通过这一形式,积极引导上海居民的各种低碳行为,真正实现绿色生活。

简单来说,“个人碳账户”相当于个人碳减排的积分账户,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行为会被换算成积分,存到相应账户里。随着“双碳”理念的普及,“个人碳账户”在全国遍地开花。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20多个省市都推出了碳普惠平台及个人碳账户产品。碳账户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为主体推出的碳普惠模式,例如支付宝“蚂蚁森林”、阿里巴巴“88碳账户”、“中信银行碳账户”等;二是政府和单一企业合作推出的碳普惠模式,例如深圳的“低碳星球”小程序就是深圳环境局与腾讯合作;三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碳普惠模式,比如“低碳冬奥”、北京市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等。

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指出,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已达53%。绿普惠创始人、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个人碳账户”概念正是在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明显下降、生活领域碳排放量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提出的,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具有3个方面的积极意义:1.有助于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推动居民参与到消费端减碳的过程中,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习惯,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既定目标。2.消费者的偏好可以倒逼企业参与碳减排。例如在外卖行业中,如果通过个人碳账户能获得减排量和激励,消费者会更倾向于绿色低碳的包装,企业就会选择更环保的包装材料。3.公众的减排行为和减排量的贡献,对政府的进一步决策也有重要作用。

尽管建立“个人碳账户”意义重大,但陶岚指出,目前国内各大平台对个人碳账户仍处于探索阶段,“个人碳账户”在推广过程中还具有以下难点。

标准规范不健全。企业生产端已有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和指南,可测算出碳减排量,但消费端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标准。公众的碳排放点分散、涉及领域广泛,定量化和标准化需要做大量基础性工作。

减排量难以统计。由于个人的减排量目前分散在各个平台上,涉及衣食住行游用等多个方面,如何形成数据互补、场景整合,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

激励机制有待优化。基于绿色行为的激励,个人需要到政府的碳普惠平台领取积分,换取礼品,但实际上真正能到碳普惠平台换取激励的人数很有限,比如信用卡积分、电话卡积分等,很难有用户经常想着兑换。

针对这些问题,陶岚提出了“个人碳账户”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合力,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打造出便于公众参与的碳账户产品,同时向全社会普及碳账户的作用和权益,鼓励大家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持续优化平台体验,加强平台运营,增加用户的获得感,与用户共同践行低碳理念。

各部门协商,推出个人碳减排量的统一标准。中华环保联合会曾牵头发布一项团队性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以期对个人碳减排量提供量化标准。其中明确了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共7种生活场景,40多种减排行为的计算方式,并分别进行了描述,为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定量提供了依据。此外,相关单位已经在联合各大平台企业,拟协商推出个人碳减排量的统一标准。

真正把碳账本变成碳钱包。在“双碳”时代,碳账本应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新基础设施,和公众参与碳减排的重要载体。比如居民碳账本可用于支付公共交通、购买节能产品、享受优先服务,甚至作为绿色信用的凭证,获得来自金融和保险的激励,并以此形成一个碳普惠推动绿色消费的闭环。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吴微也提到,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针对的基本都是排放量比较大的工厂或企业。而“个人碳账户”其实是作为现在碳交易市场的一个补充,是适合用户侧的一种减碳方式。随着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政策落地,“个人碳账户”的应用和推广必将成为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