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顺时养生再添新证据

西班牙最新研究发现,胃偏好白天,皮肤喜欢夜晚,季节变化对大脑和睾丸的影响最强

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孙其伟,本报记者  高阳

中医养生讲究“顺四时而适寒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近,一项西方研究从基因层面佐证了这一理念。该研究分析了46种人体组织的基因后发现,基因表达随昼夜节律和四季变化呈现显著差异,给健康带来不小影响。

季节和昼夜影响基因表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昼夜和四季,也影响着生命节奏。例如,人的体温、血压和睡眠,以及动物的觅食、蜕皮、交配或冬眠等,都受生物钟影响。近日,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基因组调控中心,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发表了上述研究,通过分析932名捐助者提供的46种人体组织基因,来评估昼夜和季节如何影响健康。

结果显示,昼夜节律对肝、肺、心脏和上消化道的影响较为突出。具体来看,胸腔内的“昼夜基因”数量最多,包括肺(有17.2%)、心脏左心室(有19.2%)和全血(有19%),这与心率、呼吸模式的昼夜差异相呼应。胃是最“偏好”白天的器官,皮肤则更“偏好”夜晚。相比之下,唾液腺(有0.63%)、横结肠(有0.67%)、睾丸(有0.66%)和大脑(有0.86%~7.8%)受昼夜影响较小。

季节变化对睾丸和大脑的影响最强。比如,睾丸在秋季的基因表达大量增加,在春季减少,这一发现印证了性腺功能的季节性变化。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体有1748个基因在多个组织中具有一致的季节性表达:春季308个,夏季361个,秋季1072个,冬季322个。不难看出,这些基因的表达在秋季增强,这与病毒感染的季节性一致。此外,一些基因还与下丘脑、垂体中激素的活性有关,例如垂体激素相关基因表达在夏季达到顶峰;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在秋冬季增加,而在夏季普遍减少。

中医解读生物钟奥妙

“这并非第一次西医视角验证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其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西方现代医学以基因、蛋白质等实体结构阐释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详细讲解了人体生理现象和昼夜季节的关系。

孙其伟介绍,中医学以构建阴阳、卫气等思维模型阐释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人体在一天12个时辰(24小时)内会产生许多变化,每个时辰分别对应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和三焦。中医提倡的“睡子午觉”就是很好的例子。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记载:“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孙其伟解释,子时(23点~凌晨1点)走胆经,乃阳气潜藏之时,入睡可养护阳气,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凌晨1点~3点气血集中在肝经,“人卧血归于肝”,熟睡可以帮助肝排毒。凌晨3点~5点是肺经“值班”,肺不好的人,此时容易早醒,血压高的人也会出现血压波动,应宁心调息。午时(11点~13点)走心经,此时短暂小憩20分钟,甚至闭目养神5分钟,都对心脏有好处。

再比如,中西方在保健养生方面都强调要吃好早餐。西方医学认为,胃一整晚会分泌很多胃酸,适当吃早餐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肠道。孙其伟表示,在中医看来,辰时(7点~9点)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气血流注于胃经,营养丰富的早餐能给胃提供丰富的原料,从而更好地发挥消化功能。

养生还要顺应四时之变。孙其伟说,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只有顺从自然规律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持健康。《黄帝内经》记载:“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音sūn)泄;夏伤于暑,秋必痎(音jiē)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天地四时”蕴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经,故中医有“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说法。孙其伟以“春养肝”为例介绍:“中医认为肝主春,因此春天时肝主藏血、疏泄的功能逐渐增强,是养肝最好的时机,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使肝气顺畅。”到了秋天,人体内的阳气和精气都开始收敛,为冬天做准备,故《黄帝内经》中有“秋季少欲以使神志安宁”的说法,这与上述研究中睾丸基因表达在秋季增加不谋而合。再比如,中医认为肺属金,与秋气相应,在志为忧,因此秋季更容易触发抑郁情绪,这与上述研究中神经系统基因表达在秋冬季更加明显相呼应。

现代医学表明,很多器官在不同的时间,活跃程度有所不同。中医也认为,白天阳气运行,夜里阳气潜藏、阴气用事,疾病变化亦是如此,《黄帝内经》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孙其伟介绍,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如何顺时养生

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西方医学,都告诉人们一个养生守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生活。孙其伟推荐“十二时辰养生法”和“一年四季保健方”。

古人讲究“辰时养胃、午时养心、酉时养肾、亥时养百脉”,现代人亦可参考此“十二时辰养生法”。

辰时(7点~9点)养胃。7点左右喝100毫升温开水,补充夜间身体流失的水分,湿润口腔、食管、胃黏膜。早餐要营养全面,一份优质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不宜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午时(11点~13点)养心。午时心经当令,是一天中最利于养心的时段。此时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能改善冠脉血供。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有很多好处。不习惯午睡的人可以在午餐后散步、练八段锦等,也有养心、护心的效果。

酉时(17点~19点)养肾。此时段肾经的气血流注最为旺盛,适宜通过放松身心来养肾。建议散步、运动、打坐等,切忌剧烈运动。肾经起于足下,此时用温水泡脚,可以起到温养肾经的作用。

亥时(21点~23点)养百脉。这一时段三焦经当令,若能入眠,百脉皆会得以濡养,阴阳协调,第二天醒来才能精力充沛。建议在睡前捶捶背,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能有效改善睡眠、催人入睡。

“一年四季保健方”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

春,食甘温补。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葱、蒜、蘑菇、鸡肉、牛肉、枣、牛奶、香菜等。不宜食酸性、收敛的食物,否则会不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此外,还可以多锻炼,利于阳气生发。

夏,清淡养心。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宜吃清淡、易消化、味苦的食物,少吃油腻煎炸食品。注意防暑,但切勿贪凉。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避免以热助热、火上浇油。

秋,润燥食酸。立秋之后,天气干燥,极易伤津耗液,故秋后食养应注重滋阴润肺、生津润燥,可以多食用银耳、芝麻、蜂蜜、甘蔗、豆浆、燕窝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以达到防止秋燥伤肺、伤阴的目的。

冬,食疗御寒。冬令进补养生,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宜食温性食物,比如牛肉、羊肉、鸡肉、枣、萝卜等,尤其推荐枸杞大枣玉米碴粥、羊肉萝卜小米粥。冬季还应早卧晚起,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身体温热,日出而作,以避严寒,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特别是脚部,不能受凉,可以在睡前用温水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