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研究生身心都要减负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又到一年考研面试季,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到底是考研难还是读研难”的讨论,不少网友现身说法,研究生身心压力问题再次受到关注。此前,《自然》杂志上一项对全球3253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仅62%的人对目前学习状态感到满意。

学业压力大,前景不确定

该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焦虑主要源自四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大因素在我国同样存在。

第一名:无法平衡生活工作(68%)。70%的受访者每周花在科研上的时间超过40小时,近20%的人在60小时以上,半数人声称,大学里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在国内某工科院校读博的郭同学说:“我一般9点到实验室,23点回寝,如果实验没做完,干到0点后也是家常便饭。”他身边的同学状态大多类似,几乎没有个人时间,甚至极少休息,只有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才会歇半天。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让他们很难平衡生活。郭同学说:“我一个月才能见女友一面,很多重要时刻无法陪伴,她对此颇有微词。”

第二名:毕业后的经济压力(65%)。“不仅愁毕业后,读书期间也愁。”郭同学说,国家给博士的助学金是每月1250元,部分学校有奖学金、补贴,每学年8000~15000元。综合来说,一位工科博士每月收入大概两三千元,勉强覆盖日常开销。“在奖学金覆盖比例低的学校,大家每月就只有国家补贴,日常开销需要父母支持。”正在攻读工科博士的丁同学称,她偶尔会帮导师做助教、管理实验室,但每月只多几百元:“独身一人无负担时还好,结婚生子就别想了。”郭同学今年28岁,与女友相恋8年,今年春节首次见女友家长,买礼品的钱还要父母垫付:“年纪不小了,但没房没车没存款,结婚的事只能一拖再拖。”相较于工科,人文社科研究生的收入就更低了,刘女士回忆:“读研时,每个月国家发600元补助,其他开销都要靠父母。”

第三名:就业前景不确定(65%)。“这几年就业内卷严重。”在某211学校读博的张同学,本科时曾立志留校任教,但读硕士期间,他发现本校招聘的青年教师清一色的985博、国外名校博,只得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去普通一本工作。然而读博士时他发现,普通一本的青年教师也已内卷到了985博、国外名校博。郭同学也表示:“想在高校任职,光有985博、国外名校博都不够用了,成果更重要。并且很多不给编制,压力极大、非升即走。”即便退一步做博士后,也被要求在两年内申请到基金,并发表一定数量论文。

第四名:学业压力大(57%)。上述调查中,1/3的人接受过心理帮助以缓解学习引起的焦虑抑郁,另有21%希望得到帮助,但求助无门;压力来源不单是学业因素,也包括学术霸凌,18%的人曾遭遇这种霸凌。“我的大部分同学,表面上情绪还算正常,但几乎都失眠、焦虑、脱发,有的是因为实验进展不顺利,有的是论文投刊不成功……”郭同学透露:“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往往比较微妙,若研究生不太会处理关系或碰到不好相处的导师,确实会出现矛盾。“读硕士时曾有一个不太合拍的导师,一度逼得我想辍学。”

身心吃不消,创新没动力

“适当的压力能成为前进的动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但如果压力过大,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长期的压力往往表现为负面情绪变多,暴发频率变高,持续时间变长。”汤永隆介绍,长期负面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神经递质水平发生变化,引起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如果不及时调整,甚至会引发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进而丧失基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也会引起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进而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躯体疾病。

研究生压力过大,不仅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刺猬受到惊吓时会竖起刺,人在压力过大时也会出现过激反应。”汤永隆说,当一个群体普遍都感到压力过度时,整个群体将是极度不稳定的。过度的压力可能会让部分研究生出现自杀、报复社会等过激行为,增加高知群体“犯罪率”。另外,研究型、科技型人才是社会创新的主体,研究生是高端人才储备库,是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如果他们在求学阶段承受巨大压力,且不能恰当地应对,将会极大地影响整体创新力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管理上减负,自己会减压

汤永隆分析,研究生的压力分为两类:一是挑战性压力,主要源于科研追求、人生选择;二是阻碍性压力,与现实环境有关。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重视学生心理韧性教育。汤永隆建议,大学可以为本科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让立志走科研道路的人多一些对未来学术道路的了解,提前做好准备,预判自己能否接受挑战。允许有志向、能力强的本科生加入研究室,承担一些辅助研究工作,加深对科研的了解,以便早做规划。为研究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他们掌握缓解压力的办法。例如,压力大时要在保持理性的状态下多与导师、同学、家人沟通,也可以先从调整作息开始,规律饮食、适当运动,为身体积蓄能量。

改善科研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阻碍性压力,从管理上为研究生减负是很有必要的。”汤永隆举例说,高校简化科研管理手续、杜绝不公正的科研考核、丰富学术交流资源、提供心理支撑系统、禁止部分导师将业绩压力转化到学生身上、规避学术霸凌等,都可以极大地缓解研究生的压力。

为研究生提供社会支持。“研究生是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社会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汤永隆说。研究往往需要跟社会有接触,其本质是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研究生虽然不是成熟的研究员,但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包容性,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有动力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