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孝”是让双方都幸福

受访专家: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汪凤炎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范丰慧

本报记者 张芳

“孝道”是一个颇具东方色彩的词汇。自先秦以来,中国人就重视孝道,正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数千年过去,在当下这个被普遍认为亲情疏远、孝道淡漠的时代,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孝”,有促进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

“孝”随时代变化

“孝”的基本含义,从字形上就能窥得一二。上“老”下“子”的结构,恰似老人紧紧依靠着儿子,暗含子女要尽心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或许在很多人认知里,“孝”是沉重的概念,是极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这无形给尽孝增加了许多心理压力。其实,孝就是敬爱父母,这种思想根植在国人心中,即使不刻意提起,我们对自己也有尊亲、护亲的要求。

深耕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汪凤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心理学角度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展现出的孝心与孝行的组合体。在古代中国,自先秦至明清,王朝虽经历十数次更替,孝的核心一直未发生根本性动摇,即尽心竭力地爱父母和敬父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范丰慧说,在政治变迁、文化变迁和经济变迁的交互影响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变化。但鲜少有人批判以孝为核心的中国式养老,孝仍被看作是国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传统孝道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包括侍生、侍死两大方面。前者是尽己所能令父母身安体泰、身心愉悦;后者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做好父母去世后的丧、葬、祭、念。不过,在当代平等的代际关系中,年轻人的孝行展现有了些许改变。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双元孝道模型”,主张孝道包括“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前者提倡基于情感联结的互相支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自主选择正确的方式孝敬父母;后者强调家长权威、孩子服从,认同传统孝道中的“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由父母安排婚事”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权威性孝道已走向衰落,比起传宗接代、压抑自己顺从父母、为尽孝伤害自己,人们更认同赡养父母、尊重父母、情感慰藉、以父母为荣的孝道行为。汪凤炎说,这并不意味着孝道的衰弱,而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是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有助成功和幸福

汪凤炎说,孝道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也是给人带来实质益处的利己利人行为。

增加个人成功几率。对青少年而言,孝道有利于提升学业动机和学业成就。孝道水平高的子女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后,会更努力进取回报父母。中国父母普遍关注子女的学业成就,因此,子女对孝道越认同,在学业上就越努力,进而获得好成绩。

增强孩子心理韧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旦此观念在儿童青少年心中生根,将有助于提升他们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这将大幅减少儿童和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几率。

促进自主性发展。相互性孝道水平高的个体,往往与父母有更积极的情感交流,能获得更多爱和支持,这可以促使子女增强个体自主性,愿意自我反省,倾向于自己做决定。但权威性孝道水平高的个体,因为习惯了遵从父母的观点,在做决定时会更多考虑人际关系,会抑制自主性发展。

增进亲子关系。在孝道规范的影响下,子女会尽量顺从父母的良好意愿,特别是在“父慈子孝”的对等性孝道下,子女感到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辛劳,自己有义务回报。因此,孝道将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减少亲子冲突。

提升社会幸福感。范丰慧说,孝道中代际互报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比如,因为孝道的存在,人在年老体衰时可以享受到尊重与幸福,而不是孤苦绝望;年轻人也有理由说服自己去付出爱和劳动,呼吁人们爱护幼小、抚育后代、积累与传递物质与精神财富,而不是沉醉于生活最表层的东西,如消费、放纵等。换句话说,这种“感恩文化”可以让人感到生命的延续,带来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孝道也分真假

尽管不孝行为被整个社会所不齿,但必须承认,任何时代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些农村老人用一辈子的积蓄为儿子建房买房,儿子结婚后老人却必须分家另过,或是回到原来的旧房子艰难度过晚年,某些地方甚至出现“逃儿村”。此外,子女因赡养父母、继承家庭财产等问题与父辈发生争吵、诉讼的事情也不断增长。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民事判决书数据显示,北京平均每年发生的“赡养纠纷”达200件以上。

除不孝现象外,当前社会也有些人在践行“消极孝道”,具体为“伪情孝道”和“悖理孝道”。前者指那些只为塑造孝子孝女形象,没有真情实意,或只有物质上供养,没有精神慰藉的行为;后者既包括对父母的意志毫无异议地绝对服从,不惜一切代价满足父母要求的愚孝,也包括无论父母如何对待子女,子女都要竭尽全力去孝敬父母的单向孝道。

汪凤炎说,真、伪孝道并存,合理、悖理孝道同在,这是当代中国孝道的一大特色。我们应倡导真情孝道,不要机械践行繁琐、虚伪的孝仪,比如近几年有的学校会布置“给父母洗脚”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把照片发到班级群里,这样的“孝”更多是表面功夫,不值得提倡。另外要注重合理孝道,妥善平衡子女、他人及社会的合理权益;同时发扬自律性孝道,即尽孝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被迫的行为。

尽孝重在点滴日常

宋代以后,受程朱理学影响,孝道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道德层级,古训《二十四孝》中甚至有着“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故事,给子女以无形压力。如今,践行孝道则在回归日常。2012年发布的《新二十四孝》中,带着妻小常回家、与父母共度节假、每周不忘打电话等日常小事,都被列入孝行的“行动标准”。范丰慧认为,真正的孝道必须由心出发,以情感为基础,完成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爱父母。一是关心父母的基本生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证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便利,买些健康美味的食品,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经常与父母沟通,抽时间陪伴,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情绪,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重要节日别忘了给予祝福,送些简单礼物。如今子女远离父母生活已成为社会常态,人们不再固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可以将传统孝道中未曾有过的“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看望”视为最重要的孝行之一。三是爱护父母声誉,不让父母担忧,这不仅体现在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上,还要约束自己、检点言行。

敬父母。首先应做到对长辈恭敬有礼,比如主动打招呼,和长辈谈话不要大喊大叫等。其次是听从教导、虚心求教,长辈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对待,出现分歧要和气沟通。最后是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子女的工作生活顺意幸福,也是尽孝的一种体现。

子女行孝,尤其是在赡养父母时,“量力而行”即可,一旦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和国家相关部门理应提供需要的支持。父母对子女展现慈爱关怀时,也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切不可无原则溺爱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