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抗过敏药,尽量不选第一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   刘子琦

春季到来,很多人又开始被不断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过敏症状所困扰,门诊中来开抗过敏药的人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敏大多属于I型超敏反应,即身体受抗原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花粉等)刺激后所引发的免疫反应。临床上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膜稳定药及糖皮质激素等。其中,以抗组胺药最为常用,且多为非处方药,患者可直接去药店购买。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抗组胺药分为三代,所治疗的适应证略有差别。

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溴苯那敏、右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等。这类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作用,如镇静、嗜睡等,并对认知功能存在潜在影响。这类药物还有一定程度的抗胆碱能作用,可消除或减轻感冒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等,缓解鼻塞、咳嗽症状,因此氯苯那敏、溴苯那敏、曲普利啶等常用于复方感冒制剂中。

第二代抗组胺药,常见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氮卓斯汀、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这类药的血脑屏障穿透性低,所引起的镇静、嗜睡以及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显著减轻。但其无抗胆碱能作用,不能镇咳,不推荐用于感冒。

第三代抗组胺药,包括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这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衍生物或代谢产物,具有口服吸收更快、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代谢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等优势。

使用抗组胺药物后,可能出现如下不良反应:1.中枢抑制效应,如嗜睡、困倦、幻觉、警觉性下降、烦躁、紧张、焦虑、失眠、头晕、颤抖等,可能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但这些不良反应在第一代抗组胺药中更常见,第二、三代抗组胺药中,只有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有轻度中枢抑制作用。

2.抗胆碱能效应,如口干、眼干、便秘、勃起功能障碍及排尿困难等,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样,这类不良反应也以第一代抗组胺药最常见。

3.体重增加,如氯雷他定、特非那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会使胃排空时间缩短,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可能会使患者的体重增加。

4.其他,如体位性低血压、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光敏感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选择抗组胺药缓解过敏症状时,建议避开第一代产品。尤其是驾驶车船、飞机的人员,以及精密仪器操作者,工作前禁止服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患闭角型青光眼、尿潴留、前列腺增生、幽门十二指肠梗阻、癫痫患者以及有肝功能损伤者也要慎用第一代;老年人应用抗组胺药有可能发生低血压、精神错乱、头晕等不良反应,需额外关注。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抗过敏药主要是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及时停药,不可长期服用,以避免产生耐药现象。此外,过敏症状有时与感冒类似,只不过感冒经常伴有发烧和发冷。因此出现相关症状时,还是建议第一时间去医院,由医生给出诊断和用药建议。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还会开具鼻喷糖皮质激素等药物。▲